![]() 图 | 源于网络(侵删) 在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皆为强国,而郑国相对弱小。 晋灵公为了称雄诸侯,壮大声势,于郑国周边集结兵力,并召集临近的小国开会商议。 ![]() 图 | 源于网络(侵删) 郑国身处晋楚之间,既不想开罪晋国,也不愿触怒楚国,无奈只能寻个托辞未去参加。晋灵公未见郑穆公前来,便认定郑国对晋国怀有异心。 郑穆公知晓后,内心极度惶恐,赶忙修书给晋国的执政大臣赵盾。 在信中,他详述了郑国与晋国往昔的友好过往,阐明了郑国所处的艰难境地,表明了郑国的立场。 ![]() 图 | 源于网络(侵删) 信里还提到:“我们郑国位于晋、楚这两个大国之间,向北畏惧晋国,向南惧怕楚国,因此未能应约出席会议,这实在是情非得已。 古语曾言,‘头也惧,尾也怕,全身上下究竟还剩多少安然之所呢?’古语亦云:‘鹿在濒死之际,不挑拣安身之地,只求有处容身之所。’ ![]() 图 | 源于网络(侵删) 如今我们郑国,正是这般情形,如果将我们逼迫至走投无路,那我们就只能去归附楚国了,倘若我们投靠了楚国,那也是你们逼迫所致!” 赵盾阅信后,担心郑国真的投向楚国,便决定不再向郑国发兵问罪,而是派遣人员前去和谈,从而平息了事端。 ![]() 图 | 源于网络(侵删) 成语“畏首畏尾”源自《左传》。畏:即害怕、恐惧。前怕后也怕,形容人胆量小,顾虑繁多。 近义词:瞻前顾后。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