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朱元璋原名究竟叫什么(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为啥改成“朱元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25 09:16:04    

前言

朱元璋生于元朝末期,原名朱重八,这一名字来源于当时元朝的命名习俗。但大家好奇的是,为何朱重八后面改名为“朱元璋”?这个名字有着什么寓意,真就如大家所解读的那样昭示了他谋反的野心吗?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源自贫民出身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出生于元朝末期的1328年,当时正值元顺帝在位,元朝已建立了57年。

朱元璋的出身环境并不优越,父亲朱五四是个普通农民,母亲陈氏也只是个农家妇女。朱重八这个名字看似怪异,但实际上在当时的背景下却非常寻常。

那时的元朝实行严苛的身份等级制度,压迫农民群众,庶民百姓地位极低。元朝规定,没有官职的平民不许自己取雅致姓氏,只能以父母年龄或者兄弟排行合计来命名。

朱重八的父亲朱五四那年已经45岁,母亲陈氏43岁,两人的年龄相加正好是88。而朱家四兄弟中,朱元璋排行老八,所以按照惯例取名“朱重八”。

可以看到,朱重八的名字并没有任何个人色彩,完全是应元朝等级森严的社会规则机械地确定的。

这样的名字在今人看来怪异,但放在当时的语境中却非常平常。正如历史学家王云五所言:“朱重八之名出于无奈,实为当时之通称。”

朱重八这样的命名方式在元代并不少见。据《元史·舆服志》记载:“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

朱重八的堂兄弟中,就有朱初一、朱五四、朱六五等类似的命名。可以看出,这种将自己等同于一个编号的命名方式,反映出元代农民的灰暗命运和发展空间的匮乏。

如果没有机缘巧合,朱重八很可能一辈子都随波逐流,在农村度过平凡的一生。但历史总有其意外,有时命运的齿轮就是这样奇妙地发生转折。

当朱重八25岁那年,一场农民起义打破了他原本的生活轨迹,让他走上了改名改姓、建立明朝的不平凡人生道路。

参军改名的匠心,意图或许并非造反

1352年,郭子兴在江西吉安府发动金川起义,建立红巾军,朱重八经人引荐加入了起义军。起初朱重八对参加起义还犹豫不决,但在宁波同乡汤和的劝说下,终于鼓起勇气加入农民军。

进入红巾军后,朱重八很快展现出军事才能。仅两个月时间,他就从小兵升为九夫长,相当于现在班长级别的基层军官。正式获得军衔对朱重八意义重大。

因为根据元朝等级森严的制度,平民百姓很难获得任何正式官职和身份。而一旦当上军官,朱重八就有资格改名改姓,这对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有重大的象征意义。

于是朱重八决定给自己取一个更雅致的名字,他选择了“朱元璋”这个名字。“璋”字在古代指锋利的玉器,寓意自己将是破除旧世和开创新世的利器。“元”字取自当时的朝代名称,表示自己来自元朝,但具有崭新的时代精神。

除了名,朱元璋还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字“国瑞”。“瑞”意为祥瑞,“国”意为国家,表明朱元璋有家国情怀,有为国家祈福的期许。这表明朱元璋当时并没有强烈的反元倾向,而是怀抱着家国情怀,充满建设新世的激情。

朱元璋赋予自己名字的用心颇为独特。一方面,他希望通过崭新时尚的名字展现自我,摆脱元代等级森严的束缚。

另一方面,他的名字又透露出对国家社稷的热爱和责任感。这种既具个人色彩,又存家国情怀的命名策略,折射出朱元璋独特的政治头脑和远见。

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并没有像一些人解读的那样,从一开始就寓意要“诛元”。

当时的朱元璋还只是一个农民出身的小军官,对未来的计划还很模糊,完全没有实力和资格谋划取代元朝。直到15年后的1367年,朱元璋才正式举起反元大旗,发布《谕中原檄》,展开了推翻元朝的战争。

朱”姓与“诛”字读音不同,把两者牵强结合在一起,本身就存在语义暴力。另一方面,朱元璋并不傲慢自大,不会用这样狂妄的名字言明蚕食元朝的野心。

而且当时朱元璋仍视元朝为中国正统朝代之一,对元初官僚体系也有积极评价,不可能一开始就抱定推翻元朝的念头。

要知道, 朱元璋改名时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难以想象他已在心中谋划着推翻元朝。再加上,朱元璋性格谨慎,深谙“韬光养晦”之道,这从他参加红巾军前反复权衡可见一斑

当时的朱元璋远没有实力与元朝正面对抗,改名不过是从个人发展需要出发,并无敢想篡夺天下的胸怀。

但虽说如此,后来朱元璋的生平也确实反过来印证的这一猜测。他在彻底和元朝决裂后,打败了其他的起义军,坐稳了大明的江山!

朱元璋终“诛元”

朱元璋改名15年后,终于正式举起反元大旗。

1367年,朱元璋颁布《谕中原檄》,号召百姓起义,同时派遣大将徐达和常遇春率领25万大军北伐元朝的大都。这标志着朱元璋反元的旗帜已经毫不掩饰地展现出来。

北伐大军所向披靡,很快占领元朝的中心都城大都。次年,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明宗北逃漠北,元朝正式灭亡。接下来,朱元璋将目标转向各路地方武装和起义军。

通过多年征战,朱元璋终于在1368年消灭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结束了近300年的元朝统治和近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

随后,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正式登基为明太祖。他没有辜负那个“元璋”的名字,终于实现了推翻元朝、建立新朝的历史使命。正如《明史》所记载:“太祖志在匡扶社稷,立心革新,克定燕、赵,诛灭胡虏,武功盖世。”

当然,朱元璋的成功不仅仅依靠武力,更因为他独特的政治手腕与远见。早在起义军时期,他就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针,步步为营,逐步积蓄力量,并留有后路。此外,他采取恩威并用,安抚民心,获得广大百姓支持,从根本上巩固了新朝的统治。

可以说,朱元璋内敛深沉的性格以及出众的政治头脑,正如他年轻时谨慎选择的名字一样,成就了他开创明朝的伟大事业。他没有辜负这个名字,也没有辜负历史赋予他的时代使命。

而朱元璋称帝之后,其实又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朱兴宗。不仅如此,还给已经去世多年的祖先、父亲和哥哥们改名。

称帝后再改名,“朱兴宗”又有何意?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正式建立大明,取年号洪武,是为明太祖。

他将元朝定为正统朝代,但明朝才是承继天命的新朝。为了体现这一正统思想,朱元璋选择给自己取庙号“太祖”,意为开国之始。同时,取名字“朱兴宗”,“兴”意味着兴盛国家、兴隆社稷。

此外,朱元璋还对先世与诸位兄长进行改名,以高贵气派的名字,彰显明朝皇族的尊贵血统。

据《明史》载,朱元璋追尊其高祖父朱百六为玄皇帝,庙号德祖;曾祖父朱四九为恒皇帝,庙号懿祖;祖父朱初一为裕皇帝,庙号为熙祖。这在表面上追尊先祖,实际上也强化了朱元璋的皇位继承正统性。

对一般老百姓来说,改名需要缴纳赎名银,以弥补国库开支。但朱元璋却折射出他非同寻常的政治手腕,将改名作为加强皇权与正统性的策略。

正如《明太祖实录》所记:“改名不但彰显皇族尊严,亦使天下知中国受命之意。”

可以看出,成为皇帝的朱元璋不再局限于个人命名,而是将其作为王朝设计的一部分,以巩固皇权。他的新名字“兴宗”寓意国家兴盛,也正应了他早年“国瑞”的雅号。

这显现出朱元璋开创明朝的抱负和作为皇帝的心思缜密与政治手腕。他运用改名展现皇权正统性的做法,对后世君主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