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原理冒泡排序算法的原理如下: - 比较相邻的元素。如果第一个比第二个大,就交换他们两个。
- 对每一对相邻元素做同样的工作,从开始第一对到结尾的最后一对。在这一点,最后的元素应该会是最大的数。
- 针对所有的元素重复以上的步骤,除了最后一个。
- 持续每次对越来越少的元素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没有任何一对数字需要比较。
简单示意图时间复杂度若文件的初始状态是正序的,一趟扫描即可完成排序。所需的关键字比较次数C 和记录移动次数M均达到最小值: C~min~ = n-1 , M~min~=0 所以,冒泡排序最好的时间复杂度为O(n) 若初始文件是反序的,需要进行n-1趟排序。每趟排序要进行n-1次关键字的比较(1≤i≤n-1),且每次比较都必须移动记录三次来达到交换记录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和移动次数均达到最大值: Cmax~=n(n-1)/2=O(n^2) Mmax = 3n(n-1)/2=O(n^2) 算法实现def fun1(list1):
n = len(list1)
count = 0
while n > 1:
for i in range(n-1):
if list1[i] > list1[i+1]:
list1[i], list1[i+1] = list1[i+1], list1[i] # 如果大于就往后移动一位
count += 1
n -= 1 # n减去1,下次循环最后一个不用检测了
print('共交换{}次'.format(count))
return list1
list2 = [6, 5, 4, 3, 2, 1]
print(fun1(list2))
"""
# 输出报告
共交换15次
[1, 2, 3, 4, 5, 6]
"""
注意事项- 冒泡算法每次都会把最大的数给输送到末尾,所以每次用于循环比较的次数都会减1
- 冒泡算法相对于普通二次循环遍历,减少了n/2的计算次数,减少了计算次数,但时间复杂度仍然为n^2^。关于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可以自行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