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政府、乡镇政府、科局的领导介绍里面,有些领导的职务后边会有一个括弧,里面写着“挂职”两个字,代表着这个人不是真正的本单位干部。 挂职干部背后其实是有一些信息可以挖掘的,比如他原先是什么级别,挂职期满后会有怎样的变化。下面我们聊聊挂职干部这个话题。 一、挂职一定担任领导职务吗? 我们看的一般是领导的简介,所以想当然地认为挂职干部一定是会挂领导职务,其实挂职也可能是去上级机构挂职,不一定会进班子,就是说挂一般岗位,即平挂。 其实是没有规定挂职锻炼必须是担任领导的,除了常见高平台的领导能够挂职,还有一些年轻干部到上级部门挂职的,还有平级单位之间的挂职。 其实这些都是根据工作需要而定的,只是自上而下的挂职比较常见罢了,而“上挂"“平挂”和“交叉挂”比较少见。 二、两种挂职干部的共同目的。 让挂职的人在体制内得到更大的锻炼,拓宽视野,打开工作思路,全面提升综合能力素质,是上挂下挂的目的。 年轻人被派到上级部门挂职,一般是组织重点培养的对象,这样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机会有限,基层很看重。 比如明明都是去上面工作一段时间,这段经历被认定为挂职,比认定为跟班学习,对挂职者来说更有利于仕途发展。 而自上而下就更明了,对省市单位起点的人来说,缺乏的不是平台资源,而是干部履历。比如对于那些副处级干部,没有基层经验,进一步完善履历很有必要。 挂职期满后,再回到原来单位,大多数会被委以重任,比如成为一个县市的一把手 或者是关键岗位的负责人,而被挂职的单位也非常愿意成人之美,因为这算是一种建立良好关系的正规途径。 三、挂职干部可能存在哪些误区。 过客思维。有些挂县委常委的干部,因为时间也不会太长,县委也不会真的让其分管许多工作,总是给人一种镀金的感觉,比较难以真正融入其中。 镀金心态。挂职成为了一块跳板,通过这块板能够得到一些筹码,遇到困难总误以为是被人故意刁难,所以挂职成为了向上争取资源、资金的重要角色。 虚度光阴。有些虚挂假挂混挂,让挂职干部成为“两不管”干部,像“断线风筝”一样放任自流,让挂职期变成了度假期,严重辜负了组织的信任。 四、县里哪个单位挂职干部多。 县政府。主要的“下挂”接受单位,一般是挂职副县长的,有些级别高的或是非常重要部门的人,还会进县委常委会,因为这个级别的挂职需求量大。 涉农部门。比如农业农村局,水利和湖泊局,这些部门一般是接受村支书,就是所谓的“下挂”,挂职县直单位的副局长,进一步激发挂职者的履职能力。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