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大意为: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作者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苏辙)的怀念之情。 像今晚中秋佳节这样皎洁的明月什么时候还能再有?我举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高高在上的宫阙,现在又是什么日子。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跟自已在月光下清疲的影子戏舞,冷寒月宫又如何比得上人间这样有生气呢。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借月寄相思,品月缱愁绪。 所以,苏轼完全是把月寒宫当作毫无生气的朝庭,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当时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他这种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人,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继而把自已对朝庭和天下百姓的挂念寄月述怀,这样就可以解释出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了。因为他并不是月宫里的人,而是朝庭的人,他实际欲归去的不是月宫,而是朝庭,想要回到朝庭侍奉君主,恩泽百姓。借月宫喻朝廷,完全符合借喻手法。有的解释为苏轼是“龆龀好道”,中年以后,曾表示过“归依佛僧”,因此他把自己当成是月宫人,所以要乘风归去月宫看看,我认为这样解释很牵强。与苏轼本人豪放的性格极不相符。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