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烟台毓璜顶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宋西成教授团队成功完成山东省首例I型甲状软骨成型术,为一名单侧声带麻痹患者实现嗓音功能重建。这一技术的开展标志着我院在嗓音外科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也为广大声带麻痹患者提供了更精准、微创的治疗选择。 【声带麻痹的病因:嗓音的“隐形杀手”】 声带麻痹是一种由于声带运动神经或肌肉本身病变,导致声带运动障碍的疾病,可引起声音嘶哑、发声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声带麻痹的病因较为复杂,可分为中枢性、周围性和肌源性,其中周围性病因最为常见。 中枢性病因: 大脑、脑干等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如脑卒中、肿瘤、炎症、外伤等,可影响支配声带运动的神经中枢,导致声带麻痹。 周围性病因:颈部或胸部疾病: 颈部的肿瘤(如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等)、外伤、手术(如甲状腺手术、胸部及心脏手术等),胸部的肿瘤(如肺癌、纵隔肿瘤、食道癌等)、主动脉瘤等,可压迫或损伤喉返神经,导致声带麻痹。 感染: 病毒、细菌等感染可引起喉返神经炎症,导致声带麻痹,如感冒、流感、肺炎等。 其他: 如神经官能症、多发性神经病等,也可引起声带麻痹。 肌源性病因: 声带肌肉本身的病变,如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等,可导致声带肌肉无力,引起声带麻痹。 声带麻痹会导致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交信心。单侧声带麻痹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声音嘶哑、说话低沉无力、气促、咳嗽、进食呛咳。疾病初期最为严重,此时麻痹声带几乎无法活动,双侧声带无法完全闭合。而损伤较为严重的声带可能因为长期失用而出现萎缩、松弛,使声音嘶哑无法自行改善。 ![]() ![]() 左侧声带麻痹 声门关闭不全 【传统治疗方式:疗效与局限并存】 目前临床常用治疗手段包括: 1.嗓音训练:适用于轻症患者,但无法解决结构性缺陷。 2.声带注射填充术:通过注射胶原蛋白或脂肪短期改善闭合,但时间长以后可能会吸收或移位。 3.喉返神经吻合术:神经修复难度大,疗效不确定。 4.声带内移术(如甲状软骨板切除术):创伤较大,可能影响喉部结构稳定性。 传统方法或效果短暂,或创伤较大,患者常需多次治疗。 【甲状软骨成型术原理】 其原理与脂肪注射接近,在甲状软骨即喉的框架中植入自体或人工合成的材料,使得麻痹一侧的声带向健康一侧移位,从而促使发音时两侧声带有效闭合并改善声音质量。 ![]() 【甲状软骨成型术优势】 相较于传统术式,蒙哥马利甲状软骨植入系统通过标准化器械和预成形且带固定装置的植入体,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定位精确度,并降低了植入体移位的风险。该手术可在局麻下安全进行,尤其适合无法耐受全麻的高危患者。患者术中保持清醒状态,医生可以尝试植入多种大小的支架,并让患者发声,根据声音质量改善情况或者通过纤维喉镜观察声带内移情况,由患者和医生共同选择大小最为合适的植入物,以期达到最为满意的疗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稳定可靠的优点,为众多嗓音障碍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选择。 张华教授指出:“对于经发声训练效果欠佳、声带脂肪注射疗效仍不满意的患者,或声门严重关闭不全的患者,Ⅰ型甲状软骨成型术是治疗此类单侧声带麻痹患者声音嘶哑的最佳方法,该技术对单侧声带麻痹有效率超90%,患者术后即刻改善发声,多数1周内可正常交流。” 【患者故事】 患者孙先生因为甲状腺癌侵犯神经导致声带麻痹,声嘶明显,发音无力,当地甲状腺手术后1年余仍未缓解,来医院就诊,张华教授接诊后,联系安徽省立医院陈浩教授协助,顺利进行了甲状软骨成型术,术后患者孙先生感慨:“多年声音嘶哑让我不敢接电话,不敢出去与人交流,现在终于能清晰交流了!” 【专家呼吁】 从束手无策到重获新“声”,甲状软骨成型术的开展标志着声带麻痹治疗进入精准化时代。我院耳鼻喉科宋西成教授团队呼吁患者及时就诊评估,未来将联合多学科推广此技术,期望能够惠及更多患者。(通讯员 李成修 马瑾) ![]() 宋西成 烟台毓璜顶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负责人,山东省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神经免疫互作与调控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耳鼻咽喉转化医学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大学、青岛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滨州医学院硕士生导师,青岛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科负责人,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级科研基金及科技奖励评审专家,首批国家级应急医疗专家,国家医保目录评审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鼻-鼻窦炎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分会毕业后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分会全国常务委员兼咽喉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全国头颈学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交流促进会过敏医学分会全国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交流促进会ERAS分会全国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医师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质控组长,山东省耳鼻咽喉住培质控组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东省先进工作者、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山东省和烟台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东省医务系统鲁卫工匠,首批齐鲁卫生与健康领军人才,烟台市十佳创新人才、五一劳动奖章、十大杰出青年,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2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4项,主持国家十四五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主持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5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副主编,Allergy等30多个SCI收录英文杂志编委和审稿人。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匹兹堡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头颈肿瘤与鼻颅底外科的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创新性开展了甲状软骨下移喉功能重建及内镜下鼻甲翻转手术等。牵头起草了“全国耳鼻咽头颈外科围手术期气道管理专家共识”,参与制定了全国“喉癌外科手术及综合治疗专家共识”等20余个专家共识。在全国率先推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山东省率先建立了国际标准组织标本库和流行病学资料库。 ![]() 张华 主任医师,三级教授,医学博士,青岛大学博士生导师,青岛大学、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滨州医学院硕士生导师,烟台毓璜顶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二科主任、科研科副科长,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访问学者。山东省高层次人才,烟台市优才卡获得者。 现任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专委会头颈肿瘤专委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头颈肿瘤学组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无喉者康复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疑难肿瘤专业 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头颈学组副组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组组员,山东省医师协会法律与伦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干细胞学会第一届基因编辑与干细胞治疗转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转化医学会耳鼻喉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康复医学会咽喉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伦理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医院协会医学伦理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甲状腺疾病多学科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希思科基金评审专家,《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通讯编委等。 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专注于头颈肿瘤的综合治疗及术后功能重建,甲状腺肿瘤的诊治,鼻颅底肿瘤的微创治疗等,擅长保留喉功能的喉癌、下咽癌的手术治疗及术后缺损修复功能重建、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颈部原发性及继发性恶性肿瘤的手术及综合治疗、颈部先天性疾病的手术治疗、咽旁间隙及鼻颅底肿瘤的内镜及联合手术等。主持省、市重点研发计划6项,主要参与国基金、省基金及厅局级基金6项,作为主持及主要参与者共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7项,山东省卫生厅及医学会科技奖4项,烟台市科技进步奖6项,以第一作者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著40余篇,主编及参编专著6部。连续多年被医院评为中青年技术标兵及十佳青年医生、十佳医生。获得烟台市青年科技奖,烟台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等。 ![]() 柳忠禄 烟台毓璜顶医院副主任医师,药物临床试验办公室副主任,耳鼻咽喉头颈外二科副主任。现任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鼻-鼻窦炎专病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颅底外科学分会会员,山东省医学会耳鼻喉分会咽喉头颈学组委员,山东省康复会咽喉疾病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转化医学学会耳鼻咽喉分会委员,山东省药学会临床研究质量与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专业方向为头颈、颅底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责任编辑:刘晋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