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业内幕》4月15日文章,原题:我十年前从美国中西部搬到上海,如今很难与家乡的朋友建立联系 2015年我从芝加哥来到上海,确信自己会在几周内安顿下来。但当时过于自信了——我不得不调整节奏,以适应这个幅员辽阔国家的习俗。我们搬进上海高层建筑群“迷宫”,那里的人口相当于我丈夫家乡的人口数量。随着时间流逝,我学会了即使在炎热的日子也在餐馆里喝热茶,也不再对每款洗面奶都含有美白成分感到震惊。每当试图驾驭这种异域文化时,我在许多时刻都使用了“因为中国”这句箴言。 来中国的头几年,我渴望听到当地人偶尔夸我那不怎么样却慢慢进步的中文。但更常见的是孩子们对着我大喊:“看,老外!”不管参观了多少中国地标,看过多少肥皂剧,了解了多少流行文化,花了多少时间练习写汉字,我永远都是个老外。最近一次回美国家乡,我参加了最喜欢的夏末活动之一:明尼苏达州博览会。博览会充满狂欢节游行的滑稽动作、农业展览和烟火,最重要的是,油炸甜面团食物可以吃个够……这种陌生感与我刚到中国的感受相同,反向文化冲击让我目瞪口呆。我再也无法融入那些爱踢足球、爱喝啤酒、热爱农场生活的美国亲戚了。我再次发现自己成了外国人,这次在我熟悉的国度。 多年来,我对家的定义不断演变,生活也随之改变。从一直喝热水来治疗任何小病到依靠传统中医药而非西医,我的价值观和信仰发生了始料未及的转变。这是一种苦乐参半的认知:越是适应一种新文化,就越有可能与自己的根失去联系。我把自己在美国的成长元素与在中国获得的经历融合,形成一种截然不同、不太符合传统分类的身份。我很难再与家乡的亲朋建立联系。他们无法理解我对在华徒步旅行的渴望,无法理解我对黑芝麻甜点的痴迷。就像他们无数次翻新浴室的做法对我来说很陌生一样。如今,我已学会带着一种幽默和谦卑的心情去迎接“中国时刻”。早年在中国,被称为“老外”是我与众不同的标志。现在,我把它当作荣誉徽章,是我人生旅程和成长的见证。(作者索菲·施泰纳,辛斌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