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向学校食堂要一份食谱,孩子放假在家还想着要吃食堂的菜,说比家里花样多、还营养丰富!”日前,河南省实验中学学生家长孙女士联系学校资源保障中心,提出了这样的请求。她的请求也道出了该校校园餐集中整治带来的真切变化。 去年以来,河南省实验中学积极推进校园餐治理,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以及驻厅纪检监察组的监督推动下,通过“政府主导、自主经营、数字赋能、阳光监管”的改革路径,破解了校园餐“低质高价”的困局,实现了从“五高一无”(高盐、高糖、高脂、高油、高价、无营养)到“五低一美”(低盐、低糖、低脂、低油、低添加、美味)的健康转型。 赋能科技监管,为治理注入“智慧基因”。在河南省实验中学食堂的后厨操作间里,AI视觉行为识别系统如同“电子监督员”,全天候紧盯厨师操作,切菜未戴帽、生熟砧板混用等违规行为一旦出现,系统立即预警。学校还引入了“勤务员智慧餐饮系统”,通过人脸识别订餐,依据订餐数据精准采购食材,让食材损耗率下降了25%。同时,学校通过建立“一物一码”区块链溯源系统,为食材赋予电子身份证,实现全程可追溯,食品留样流程也进行了数字化管控,实现留样自动化、标准化。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明厨亮灶”平台接入手机端,家长可随时查看餐食制作过程。 斩断利益链条,让公益底色更加鲜明。2024年暑期,学校收回食堂承包经营权,改为自主经营,推行“零租赁、零承包费”政策,从源头上杜绝利益输送。食堂独立账户纳入学校统一财务监管,严格控制食材成本和用工成本比例,每一笔收支全程公开。在采购与定价方面,学校推行竞价采购,对供应商报价比价竞标,部分食材价格低于市场批发价,同时实行动态定价机制,每学期根据食材成本微调餐费,坚守“让价于生、价廉餐美”承诺。学生家长王秀红坦言:“看食堂账单像看自家买菜记账,心里透亮。” 汇聚多方智慧,让餐食更合师生心意。“上周刚提出‘增加杂粮粥’建议,这周一就端上了餐桌!”学校膳食监督委员会委员庄玉水对学校的响应速度赞不绝口。这个由家长、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监督团队,共同参与“校园餐”管理监督,从不同角度反馈问题、提出优化方向,确保餐食符合师生需求,2024年以来已推动上百条建议落地,从“减少油炸食品”到“午餐加份水果”,条条有回音,件件有举措。 筑牢安全防线,让治理成效可感可及。学校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建立风险防控动态机制,同步推行每日检查、每周排查、每月调度分析制度,形成从食材入仓到餐食上桌的闭环监管链条,为食品安全配置“双保险”。“2024年9月,学校取消了教工餐厅,全体教师与学生同餐同价,这样也能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对校园餐的监督作用。”河南省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王瑞介绍,经过综合治理,校园餐食材成本与质量实现了双提升,食材成本占比提升25%,学生日均蔬菜摄入量增加40%,肥胖率下降8%,家长满意度从两年前的58%提升至92%。 “下一步,我们学校将进一步扩大食材选择范围,细化营养搭配,加强督导、检查,促进餐厅提升服务质量。同时还计划建设全天候开放就餐区,增加教育场景,使餐厅同时成为学习交流的区域,发挥育人功能。”王瑞表示。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张利军 通讯员 许俊丹 焦文韬) 作者:张利军 许俊丹 焦文韬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