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阳是一块红色的沃土、英雄的热土,作为中原抗战的重要战略基地,为中原和全国战场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的南阳人民挺身而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辉煌篇章,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 7月9日,记者自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了解到,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从1939年5月起至1945年抗战结束,日军先后5次侵犯南阳。南阳县的地下党员邰士芳、孙荣檄、王子英等10余名地下党员,研究决定成立宛东抗敌自卫总队,下设芳林酒精厂、刘寺和余庄3个支队。后被命名为南阳抗敌自卫军第三纵队,并不断发展壮大,发展到9个支队、15个直属大队,共计2000余人,成为宛东地区一支浩浩荡荡的抗日大军。 在南阳全境沦陷后的1945年4月,宛东抗敌自卫总队刘寺支队在方城县吴湾附近的一座大石桥,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我市有关史料记载了这场伏击战的经过。 1945年4月的一天,刘寺支队派到方城的侦察员汇报,敌人有3辆汽车往南阳送炮弹,且护车的人不多,预计天黑时分到吴湾一带。支队领导人决定截击军车,一边派人去宛北抗敌自卫队赵河支队借雷管炸药,一边沿路观察地形,选定进行狙击的最佳地段。最终选定在吴湾西南两三公里处的一座大石桥进行伏击。这座大石桥是来往车辆必经之地,且桥两边是一人多高的河床,既便于隐蔽,又便于撤退。在伏击前,支队领导人鼓励队员们:“我们要干净、利索打好这一仗,长我志气,灭敌威风!”队员们听了,个个精神振奋,跃跃欲试。 太阳落山后,全队人员乘着夜色,带着借来的雷管、炸药,很快来到了大石桥设伏。四月的夜间,田里麦苗不深,河床苇尖初露,除了零星的汽车通过外,并没有符合侦察情报的车队经过。队员们渐渐急躁起来,是情报不准,还是敌人临时改变计划? 在焦急地等候中,一阵汽车马达声从远处传来,紧接着,汽车车灯的光柱也能看清了。一辆,两辆,三辆!汽车由远而近,确定是敌人运送弹药的车,待车辆全部驶进伏击圈,支队领导人大喊一声:“打!”“哒哒哒……”队员们手中的机枪、步枪一齐开火,手榴弹乱飞。 遭受突然袭击的敌人赶紧熄灭车灯,周围一片黑暗。第一辆汽车刚冲到桥头,被机枪扫中关键部位,停下不动了,押车的日军纷纷跳下汽车,进行顽抗。王子英趁着敌人防远不防近,从桥下翻身上了公路,神不知鬼不觉冲到第三辆车边,把炸药包放进车厢,点燃了导火索,两名队员眼疾手快,依样行动。一分多钟的时间,3人已经安全撤回桥下。“轰!轰!轰!”三声巨响,3辆汽车腾起了冲天火柱。炮弹爆炸的弹片呼啸着飞过队员们的头顶,击倒了车前的日军。 战斗结束后,在夜幕掩护下,刘寺支队顺利撤出了战斗。此次伏击战,日军损失3辆军车、3车炮弹,伤亡了十几名士兵,刘寺支队却无一伤亡。伏击战后,为防敌军报复,宛东抗敌自卫总队及时安排当地老百姓坚壁清野,开展游击战,再待机歼敌。(全媒体记者 周梦) 编辑:王冕 初审:赵林蔚 终审:黄星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