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麦浪起,扑面穗生香。眼下,白城市农科院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基地,迎来了燕麦丰收季。 ![]() 收割现场,几台无人驾驶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在麦田里来回穿梭,借助北斗导航系统和多组智能传感器,精准控制收割深度和速度,在提高作业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粮食损耗,确保燕麦颗粒归仓。 “今年基地种植的‘白燕2号’燕麦品种具有良好的耐盐碱特性,从种到收雨水充足、光热匹配,燕麦籽粒饱满,好于往年,每公顷产量可达3000斤左右。”白城市农科院副院长王春龙说。 燕麦自古享有“食疗兼备”的美誉,而白城燕麦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的燕麦产品,已成为享誉国内的知名品牌。 白城市位于北纬45度地区,地处松嫩平原与科尔沁草原交汇地带。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的区位条件、昼夜温差明显的生态条件、污染程度低的自然条件和充足的地下水资源条件,为白城燕麦优质原料生产提供了有利的区域发展优势。同时,白城及周边地区沙化、碱化耕地多,退化草场面积大,适宜燕麦种植推广的空间较大,为燕麦优良新品种推广及燕麦优质原料基地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白城燕麦产业的腾飞离不开科技赋能。白城市农科院从1998年开始从事燕麦育种研究,与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挪威、瑞典、芬兰等10多个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关系,在燕麦品种资源及先进农业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上开展了二十余年卓有成效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 多年来,在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白城市农科院荣誉院长任长忠的带领下,先后组建了由国内17个省市区38家科研和教学单位燕麦荞麦研究专家与生产企业专家组成的燕麦荞麦创新团队,实现了燕麦荞麦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集成、产业加工提升、成果转化应用、国际合作联动、产业发展提升,全面提升了燕麦科研创新能力,为白城市燕麦荞麦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目前,白城市农科院选育出燕麦新品种32个,选育的“白燕2号”在河北、内蒙古、山西、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17个省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在80万亩以上;在白城地区创建了极早熟燕麦两季双熟高效种植模式,破解了北纬45度区域燕麦不能一年两熟难题,为盐碱化土地改良和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这块地当年是重度盐碱地,我们从2007年开始种植燕麦,经过多年连续种植已经改良成一块很好的农田了,土壤pH值已从10降至8左右,生物修复改良效果明显。”任长忠说,今年白城及周边地区种植“白燕系列”燕麦品种达12万亩,燕麦收获后,可开展油菜复种工作,油菜“浪漫花海”在为当地带来源源不断 “美丽经济”的同时,也推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 从单一的燕麦籽粒生产到探索燕麦多元化种植,白城燕麦不仅撬动起乡村振兴大文章,更解锁了农民增收致富新密码,在吉林西部演绎着金色传奇。 来源:彩练新闻 作者:王伟 责编:金馨鑫 编审:张宇 监审:董杰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