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兵】4月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息称,已于近日印发《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上调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上限,简化档位划分、放宽投资约束,意在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 政策发布后,立即引发市场关注。据业内测算,此次政策调整有望释放约1.6万亿元权益类资产的投资空间,也将成为近年以来资本市场最大的增量资金信号之一。 截至8日收盘,A股三大指数集体反弹,沪指涨1.58%,深证成指涨0.64%,创业板指涨1.83%,沪深两市成交额达到16256亿元,较昨日小幅放量378亿元。 政策“松绑” 释放1.6万亿元资金信号 《通知》明确,优化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结构,调整部分偿付能力充足率档位的权益投资比例上限,最高上调5个百分点;同时简化监管档位,提升险企资产配置的灵活性。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2月末,全国保险业资产总额达36.88万亿元,其中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3.26万亿元。如果按最高5%的比例上限测算,新增可配置权益类资产约1.6万亿元。 “监管释放出来的积极信号是非常明显的,就是通过‘真金白银’入市来支持资本市场发展。”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资本市场因为 “贸易战”“关税战” 出现大跌,此时上调保险资金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限,是为了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 “此次进一步上调权益类资产比例,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结构,提升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推动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健发展。”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 在国信证券非银金融分析师孔祥看来,此次《通知》聚焦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创业投资基金投资集中度及税延养老保险账户管理三大核心领域,为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科技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通知》通过优化保险权益投资监管规定,进一步提升险资资金入市积极性,打开中长期权益投资比例上限。 险资权益配置仍有空间 大河财立方记者注意到,虽然险资权益投资比例上限已达到45%,但根据各家险企2024年末年报数据,实际配置比例仍远低于监管红线。 截至2024年底,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五大上市险企权益类资产投资合计约3.2万亿元,占其总投资资产比例仅为17.5%,较新政释放的上限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截至2024年末,上市险企偿付能力充足率均显著高于监管要求,其中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07.8%、204.1%、281.0%、256.0%、217.6%。按照本次《通知》的要求,上市险企权益投资规模占总资产的比例同样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此次《通知》打开了偿付能力水平较高公司的权益类资产配置上限,预计相应政策或将为市场带来万亿的增量资金。”孔祥认为,中长期来看,险资作为“耐心资本”的定位将进一步强化,同时对险企投研能力、风控水平及偿付能力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多家头部险企发声支持资本市场 政策发布当日,多家上市保险集团迅速作出回应,纷纷表态将加大权益类投资力度,增持优质资产。 中国太保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于4月7日先行增持宽基ETF等产品。集团董事长傅帆还于4月8日提议启动A股股份回购计划,以增强市场信心和提升公司长期价值。公告强调,公司将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等方向的投资力度,更好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国人寿集团则在表态中称,将发挥“头雁”效应,立足长期投资理念,为资本市场注入“真金白银”。 新华保险表示,将以国家规划为导向,积极提升权益类资产底仓配置,加大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股权投资力度,做资本市场稳健发展的“主力军”。 中国平安亦表示将研究落实监管要求,灵活运用综合金融工具,围绕新质生产力方向配置资产,持续强化“耐心资本”的长期优势。 从这些表态可以看出,ETF等宽基产品或将成为首选工具,便于迅速入场、提高仓位。同时,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领域也将成为新增权益投资的主要方向。 实习编辑:金怡杉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