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溪亭日暮到泉水润心 章丘如何用泉水重塑一座城的灵魂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3 00:44:00    

  绣江河畔,露营基地的篝火映照着年轻人的笑脸;明水古城内,李清照词中的“溪亭日暮”穿越千年重现;石匣村的戏台上,梆子声与伏羊宴的香气交织升腾——章丘的泉水,正从自然景观裂变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

  章丘,素有“小泉城”之美誉,泉水资源丰富,尤以百脉泉、墨泉、梅花泉等名泉闻名。泉水不仅是章丘的自然瑰宝,更是城市发展的生态根基和文化灵魂。近年来,章丘在泉水保护、生态修复、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以泉兴城、以泉润民、以泉富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从“标志”到“品质”

  2025济南国际泉水节“泉炬”传递活动中,章丘作为泉源文化核心承载区,以两大创新实践重塑城市形象。全民参与的“泉水叙事”,由20位“泉炬手”在百脉泉泉群取水传递,涵盖中国好人、道德模范、济南工匠、爱泉护泉人士等多元群体。来自国网济南市章丘区供电公司,2024年第一季度当选“中国好人”的马利,他从事一线工作28年,始终坚守着一颗初心,让客户“用上电、用好电、不停电”;济南源虎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元虎抓住契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将公司从最初的生态养殖场,发展到总占地2000余亩,三个生态养殖基地的济南市农业龙头企业。古今交融的场景再造,明水古城以清照文化为魂,五一假期推出百余场诗词演艺,同步开展的“十二花神巡游”“打擂对诗”等活动,使古典词韵与现代沉浸式体验无缝衔接。

  这场以泉水为名的盛会,将生态资源转化为情感纽带。当“泉炬”穿越青山绿水,章丘的泉水已不仅是地质奇观,更成为市民身份认同的精神品质。

从“流量”到“留量”

  章丘通过“泉水+”模式打破产业边界,实现经济增量攀高峰。超级IP带动全域旅游,明水古城自2023年10月试运营,2024年5月正式开园运营,累计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激增。计划2025年下半年投入使用的酒店群,可提供3200间客房,同时满足商务会展、高端度假、休闲商业等功能。助力明水古城打造省内著名、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际泉水度假区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农文旅融合激活乡村细胞,明水街道吕家村是“泉水赋能乡村振兴”的缩影,近年来,吕家村抢抓明水古城文旅规划和乡村振兴发展机遇,通过盘活资源添活力,内强外引兴产业,民主善治促发展,拉开了承接明水古城外溢效应的“城乡融合”发展框架,走出了一条三变强村、产业富村、文化兴村的乡村振兴之路。打造的以泉尚、小江南、喜相逢等酒店为主的婚庆产业基地,承接全区30%喜宴,吕家村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喜事庆典专业村。

从“颜值”到“价值”

  章丘以泉水为脉,串联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白云湖湿地通过退渔还湿工程,水域面积恢复2.6万亩,湿地率达83.2%,水质达Ⅲ类标准。以荷为基,迎景借水,打造“荷香柳绿十里长廊”,带动11个村连片种植白莲藕1000余亩,亩产量约3000斤,年销售额500万元;同步建设的“水乡云筑”民宿聚落,实现“春露营、夏赏荷、秋飘苇、冬观鸟”全季运营。官庄街道石匣村将“过半年吃伏羊”民俗升级为戏剧节,吸引京剧、花鼓戏名家演出;非遗市集上铁锅、蒲编等“章丘手造”销售额同比翻番,有效促进居民增收,实现多赢局面。

  在章丘区委“四区联动”规划下,南部“山水秀”、中部“泉水韵”、中北部“湖光美”、北部“黄河情”的功能分区,使全域资源形成有机协同,稳步推进全域乡村振兴。

  当麦田音乐节的鼓点与明水古城的诗词吟诵同频,当石匣村的伏羊宴炊烟融入白云湖的荷香,这座“小泉城”正以泉水为笔,谱写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曲调。(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赵赫 设计:牛庆春)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