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常沙娜新书、纪录片与文献库同步发布:“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28 22:01:00    

3月26日,《常沙娜艺术大系:设计卷(敦煌装饰图案)》,央视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花开敦煌·常沙娜》先导片,常沙娜艺术数字文献系统——新书·影像·文献三重首发仪式在北京雅昌艺术中心金马园区举办。此次“新书、影像、文献”三重文化成果同时推出,是对常沙娜艺术成就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与呈现,全方位展现了常沙娜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远影响。

3月26日,常沙娜在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作为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被称为“敦煌少女”,常沙娜自幼随父亲扎根敦煌,12岁便随父亲进入敦煌洞窟学习壁画临摹,在莫高窟的艰苦岁月中潜心研习壁画艺术。1948年,常沙娜赴美深造后归国,师从林徽因投身工艺美术研究,提出“以民族文化滋养中国设计”的理念。1956年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后,她着手对敦煌图案进行整理,并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与实践,开创“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艺术设计之路。常沙娜凝练出敦煌美学的精魄,将其融入国家文脉的建设之中。她不仅参与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的设计、人民大会堂等新中国“十大建筑”的装饰设计,还主持设计了《永远盛开的紫荆花》等众多国家重点工程,被誉为“新中国形象亲历者”。

作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常沙娜艺术大系》(六卷本)的重要成果,《常沙娜艺术大系:设计卷(敦煌装饰图案)》由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推出。该书系统梳理了常沙娜跨越数十载的敦煌图案研究与设计实践成果,作品涵盖藻井、边饰、佛教造像服饰及建筑装饰等类别。这些精美的手稿既是对传统纹样的精准还原,更蕴含将敦煌艺术融入现代生活的创造性转化。

《常沙娜艺术大系:设计卷(敦煌装饰图案)》。

正在制作中的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花开敦煌·常沙娜》配合此次活动推出首支先导预告片。该纪录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倾力打造,镜头回溯至常沙娜年少时踏入敦煌的那一刻,跟随她的脚步,展现了她在敦煌恶劣环境下坚持艺术探索的艰辛历程,以及她在国内外艺术交流与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纪录片以电影手法制作,通过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和常沙娜先生的亲述,立体地呈现了一位执着于敦煌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大家形象,让观众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常沙娜先生的艺术人生与精神世界,也为大众普及了敦煌艺术的魅力与价值。同日推出的常沙娜艺术数字文献系统汇聚了常沙娜艺术动态年表、各个时期的作品、展览、图书、荣誉展厅、影像等相关研究资料,是一座全面且权威的常沙娜艺术资源宝库。

纪录片《花开敦煌·常沙娜》剧照。

活动现场,在敦煌图案学研究员黄炫梓代述的致谢词中,常沙娜表示,“我是敦煌的孩子。我的一生最幸运的事,就是我有一位‘敦煌守护神’的父亲,他带我走进洞窟,把我的人生种在了莫高窟的艺术沙漠中。敦煌艺术不仅是我的‘工作’,更是陪伴我成长、教会我生活的老师。感谢敦煌莫高窟,让我在战火与动荡中,始终握着一支笔,在临摹与守护中,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力量。”常沙娜忆及父亲,“我爸爸曾说,‘沙娜,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如今我九十五岁了,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我常常觉得,人生就像一幅壁画:起稿时充满梦想,上色时历经艰辛,最后褪色了,留下的却是真诚与热爱。如果还有来生,我还是愿意做敦煌的一粒沙,随风落在洞窟前,静候下一个拾起画笔的人。”

纪录片《花开敦煌·常沙娜》剧照。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谭平表示,作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开创性地将敦煌图案学纳入教学体系。在课堂上,她要求学生“先临摹三遍,再谈创新”,因为“没有对传统的敬畏,创新就是无根之木”。谭平说,面对“敦煌苦寒,何以坚守”的疑问,常沙娜的回答朴素而震撼:“父亲说,敦煌的劫难不能再发生。”九十载人生中,她亲历壁画剥落、经卷流散之痛,见证数字化技术让敦煌永存云端,“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家的才情,更是文明守护者的悲悯与担当。”

记者/何安安

编辑/张进

校对/赵琳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