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生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中国正以独特的身姿展现着“赋能型大国”的魅力与担当。“赋能型大国”这一称谓绝非简单的赞誉或标签,而是对中国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大国担当的高度凝练,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全球视野下的生动注脚。它不仅是中国发展成果的阶段性彰显,更代表着中国未来前行的道路方向,不是独善其身、主导秩序,而是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为民族复兴和积极和平“赋能”。
中国式现代化“赋能”世界 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个内涵,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样一个人口、经济规模巨大,开放规模巨大的国家,应该怎么处理与世界的关系?与西方现代化模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并非以掠夺和霸权为手段,而是秉持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同时也兼顾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也是出现“赋能型国家”这一新形态的根本原因。 从国内发展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全面提升国家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已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果。在经济领域,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中国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结构的持续优化,成为全球经济稳定的压舱石与发展的推进器:庞大的制造业体系为全球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优质产品,已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5G通信、高铁、数字产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全球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提供了创新动能和宝贵经验。在社会建设方面,中国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一伟大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树立了光辉典范,更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打破“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为它们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信心“赋能”。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外化为“赋能型大国”的另一重要原因。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和而不同”等理念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为构建更加和谐的国际关系提供了文化滋养。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与交往模式,使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与辐射能力,进而成为他国眼中的“赋能型国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共赢是中国公共产品最亮标签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南北差距显著。发达国家在科技、金融等领域占据主导,发展中国家多被固定在产业链中低端,面临技术瓶颈、资金短缺等各方面问题。对此,以何种国际公共产品推动世界经济再平衡,就成为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的关键。 回望过去,二战后的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导了世界经济秩序,成为供应国际公共产品、推动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关键角色。在经济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构建了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促进了战后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发展。同时,美国还通过马歇尔计划向西欧国家提供大量经济援助,客观上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复苏与一体化进程,巩固了西方阵营的经济联系。但另一边,美国提供这些公共产品,意在维护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利益,背后隐藏着强烈的霸权逻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的霸权地位使其能够通过货币政策调整向全球转嫁经济危机,利用铸币税特权掠夺他国财富;北约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推行其全球战略、干涉他国内政的工具。同时,美国的对外援助往往附带诸多条件,要求受援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服从美国的利益安排,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美国就此凭借公共产品责任建立起西方主导的战后世界秩序,其影响延续至今。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全球经济失衡加剧,美国重塑的战后世界经济结构中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暴露,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再平衡阶段。而原本作为主导者的美国,其GDP占世界比重已从巅峰时的50%降至25.4%(2022),已无力承担维持旧有国际秩序的安全、气候等公共产品责任,收“保护费”、“退群”的“免责”行为便是这一变化的具体表现。 相较之下,面对甚嚣尘上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遵循着截然不同的理念与原则。例如,中国倡导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就通过促进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畅通了贸易与人文交流,有效带动了沿线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进步。中老泰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交通基建,加速了人员、货物、信息等要素的流动;鲁班工坊、“太空丝路”等技术合作,中国通过推动技术转让,做到不仅“交钥匙”,而且“带徒弟”,为合作伙伴培养本土人才。相比西方部分国家的“掠夺性援助”,中国的全球公共产品着眼长远与共赢,从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到政策沟通、民心相通,受到全球南方的欢迎也是理所应当。
“一带一路”:全球“赋能”关键载体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全球范围的外延拓展,也是“赋能”的关键载体。自2013年提出以来,“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广阔的合作平台。 要想富,先修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众多标志性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雅万高铁作为东南亚第一条高速铁路,极大地缩短了印尼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带动了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并提升印尼在区域交通网络中的地位;匈塞铁路的建设改善了中东欧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状况,促进了该地区与欧洲其他国家乃至亚洲的经贸往来,为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基建项目如同一条条纽带,将各国紧密相连,打通了经济发展的脉络,为沿线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赋能。 道路通,百业兴。贸易畅通带动产业发展是“一带一路”的另一项重要目标。通过降低贸易壁垒、加强海关合作、建设自由贸易区等举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互补性得以充分发挥,制造业产品与资源性产品、特色农产品等实现了高效流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如今,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10万列,累计运送货物超1100万标箱、货值超4200亿美元,“陆上丝绸之路”焕发光彩,极大提升了中欧之间的货物运输效率,促进了双方贸易的繁荣。 此外,“一带一路”还通过教育合作、旅游合作加深了人文交流,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文化年、艺术展览、体育赛事等活动的举办,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免签政策的优化,也让更多外国民众能够亲身感受中国文化,从深层次上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合作、互信与发展。
双向“赋能”,与世界共享发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赋能型”国际合作的真髓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包容的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中国在与世界各国的积极交往中,不仅输出资金、技术、经验,力所能及地助力他国现代化发展,同时也注重吸收借鉴各国的优秀成果,实现自身的持续进步。 例如,在农业领域,中国向非洲国家派遣农业专家,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帮助当地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粮食安全和贫困问题的同时,也从非洲国家丰富的农业资源与独特的农业生产经验中获取启示,促进自身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在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中,中国积极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合作,促进世界先进技术的交流与碰撞。同时,中国庞大的消费群体和不断升级的消费应用需求,也为发达国家的创新成果提供了广阔的试验与推广空间。推动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扩大的高水平开放,吸引着全球顶级跨国企业纷纷“加码中国”。 持续完善包容性增长机制是实现双向“赋能”的关键。这意味着要在国际合作中充分考虑各国的发展差异与需求,确保发展成果惠及更广泛的群体。中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中国一直倡导的多边贸易体制改革,旨在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包容的全球贸易规则,让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拥有更多话语权,更好地参与全球经济分工与合作,共享经济全球化的红利。而中国推动的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旨在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与发言权,积极开展南南金融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与金融服务,促进其经济的稳定发展。 总而言之,“赋能型大国”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不断践行的道路,而非追求的终点。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支撑下,中国正通过“一带一路”、三大全球倡议等赋能全球治理,为持续应对世界变局、破解人类难题贡献力量。在未来的征程中,中国将与更多“赋能型国家”携手,一同以开放、包容、创新、合作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前行,“同球共济”、共同发展,为世界创造更多福祉。(作者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