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工人日报社评】 原标题:优化营商环境,用量的积累实现质的变化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韩韫超 优化营商环境对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各地应继续紧盯薄弱环节,坚持问题导向,哪里有不足就从哪里入手、哪里有空间便从哪里发力,全力以赴为各类经营主体培育发展沃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优化营商环境如何让更多企业可感可知?北京市打出政策组合拳——据3月25日新华社报道,当天,在北京市“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国际一流“北京服务”工作要点(2025年)》对外公布,46方面200余项改革举措,聚焦企业群众可感可及的关键痛点持续发力,包括依法拓宽“轻微免罚”“首违不罚”事项范围,最大限度减少入企检查频次,设计更多“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等。 “轻微免罚”“无事不扰”“高效办成一件事”……这些关键词,公众并不陌生,这也是当前不少地方优化营商环境的主要发力方向,有的已然成了一种“标配”。此番北京发布的工作要点,可谓一个优化营商环境的大礼包,不仅将相关改革悉数纳入其中,而且使用了诸如“最大限度”“加快推广”“进一步强化、完善”等表述,显示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和力度。 从相关报道中可知,这已是北京连续8年迭代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这某种角度上意味着,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止境,可以“永不竣工”。事实上,避免浅尝辄止、让相关制度举措具有延续性,正是多地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与北京类似,今年春节后,上海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8.0行动方案。一段时间以来,多地密集出台举措,以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优化营商环境。 在整体性的行动方案之外,一些优化营商环境的地方品牌不断升级,也是这一工程“永不竣工”的生动体现。比如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自2016年启动后持续迭代,已然从最初的线下窗口整合发展到了“浙里办”APP全覆盖;深圳2021年试点个人破产法规后,2023年又推出配套信用修复机制,平衡债权人与创业者权益;安徽“包保制”最初是各级干部对口帮扶企业,后来升级为“问题闭环解决平台”,极大提升了企业诉求办结率;长三角地区推行的“一网通办”改革,则实现了从“跨省事项通办”到“高频电子证照共享”的飞跃…… 某种角度看,营商环境的建设如同种养一棵棵大树,栽下树苗是第一步,后续一系列的迭代升级是不可或缺的浇水施肥、修枝剪叶等后续维保工作,是帮助树苗又快又好成长、变得枝繁叶茂,进而长成参天大树的关键环节。 营商环境改革需要“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变化。这当中,有些是在与实践的碰撞中发现的新问题,需要进一步调适、修整;有些可能短期成效不显著,坚持施行一定周期后才能显出价值;有些则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技术手段的进步、企业现实需求的改变等,在广度和深度上作出的进一步拓展……不急于一次见效,而是以不厌其烦、日拱一卒的态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如此,相关制度举措才能更好地把力用在“刀刃”上,不断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孵化器”与“推进器”,也是衡量各地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当下,优化营商环境对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杭州六小龙”的崛起背后,是当地政府在营商环境建设过程中“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承诺与担当;“北京服务”品牌的熠熠生辉,源于当地多年来持续打造有力度、速度、温度和开放度的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未来,为企业提供全要素、全链条保障服务,各地应继续紧盯薄弱环节,坚持问题导向,哪里有不足就从哪里入手、哪里有空间便从哪里发力,全力以赴为各类经营主体培育发展沃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