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洸河——古代运河发展史上的一抹流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1:40:00    

文|李建民

洸河是山东省宁阳县西部的一条重要河道。它发源于堽城镇虎背岭北坡,紧贴大汶河南岸,流经宁阳、兖州、济宁市中区和任城区,在微山县注入南四湖。作为齐鲁名川,洸河在我国古代运河发展史上,曾经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洸水”最初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汶水又西,洸水注焉。”《说文解字》解释说:“洸,水涌光也。从水,从光,会意,光亦声。”从中可以想见洸水波光摇荡、涌金闪耀的鲜明特色。

洸河成为古代重要运道是从东晋开始的。据唐代房玄龄《晋书·荀羡传》记载:“是时(永和八年),慕容兰以数万众屯汴城,甚为边害。羡自光引汶通渠,至于东阿以征之。临阵,斩兰。”352年(永和八年),晋穆帝司马聃钦命镇守下邳的荀羡,北上讨伐前燕大将慕容兰。当时占据汴城的慕容兰屯兵数万,闻风后退至东阿附近。古时汶、洸互不相通,荀羡率军破开汶河大堤,引入入洸,实现了通航。荀羡大军沿泗水北上,经洸水至于汶水,从汶水西入济水,抵达东阿,斩杀慕容兰于马下。从此,洸水犹如打通了任督二脉,它汇溪流,融众泉,揽汶水,济运河,由一条普通的排洪河道、内陆运道,逐渐变成了黄跨黄淮两大流域的战略航道、漕粮运道。隋炀帝时期,完成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洸水作为大运河山东段的重要水源补给,其影响也逐步由区域性变为全局性。唐代多次疏浚洸河济运,《淮系年表》载,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徐州经略尉迟敬德疏浚利用洸河导汶水至济宁济运”,促进了大运河航运能力的极大提升。赵宋时期,洸水在服务济宁码头、沟通京都大梁的方面,更是发挥了积极作用。清末《宁阳乡土志》载:“盖东为洸水之本川,西为洸水之运道。引汶通渠始于晋,盛于赵宋。”光绪《宁阳绪志·山川》这样记述县境内的洸水支流赵王河:“赵王河,有二支……二水皆洸之支流。赵宋时为入汴贡道,所经河势纡折,土人称为‘九折十八汇’,帆樯相望,数日不出宁阳境。”

洸河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是在元明清三代,这与大运河的开凿紧密连接在一起。1257年(蒙古宪宗七年),“蕲宿戍边之众”粮草军需等物资陷于困境。负责军需后勤保障事务的济宁州倅毕辅国进行疏通拦汶济运工程,在古堽城西北汶河南岸修建进水斗门(西闸),并在河内筑起土坝,拦截汶水进入洸河,连同洸河流域内所有水源一起流入泗水入淮河济运,既“益泗漕以饷宿蕲戍边之”,又“溉济、兖间田”,可谓功莫大焉。1289年(元至元二十六年),会通河凿成。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洸河济运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后来,为有效控制引水,督水少监马之贞在西闸以东建造了“双虹悬门闸(东闸)”,以“分受汶水”,科学调度引汶入洸水量。自实施遏汶之后,汶河三分之二的水量流入洸河。由于当时的堽城坝是“沙堰”,又建在了“底沙深阔”的基础之上,岁修岁毁,劳民伤财。1318年(元仁宗延祐五年),一些官员建议“改作石堰”,结果“五月堰成,六月为水所坏”。此后此处大水多次冲毁大堤,成为大汶河上的主要险工段之一,洸河也每每被殃及。1338年(元顺帝至元四年)秋七月,汶河洪水再次冲垮“双虹悬门闸”,涌入洸河,致使“洸亦为沙所塞,非复旧河矣。”1339年(元顺帝至元五年),督水监马元“命工入山采石”,改作东大闸。由于上游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导致洸河逐渐淤淀,“河身反高于汶,几不能接于漕运”。1340年(元顺帝至元六年),发夫一万两千多人疏浚洸河,全河道按照“底阔五步,上倍之,深五尺”的标准修浚。经过重修,洸河恢复了航运能力,并被官府设置为水上驿道,为洸河沿岸的繁华兴盛创造了有利条件,逐渐形成了诸如洸河垂钓、洸河摆渡等独特的人文景观。明朝学士薛瑄曾赋诗《洸河晚涨》,盛赞洸河的醉人景色。诗曰:“车转阿香过远山,洸河一夕涨漫漫。蛟龙出没苍茫里,鸥鸟浮沉杳霭间。浩叹每思临逝水,雄才长忆挽狂澜。龙门曾跃波千丈,会有风云出迅湍。”

元末明初,漕运渐废,汶河上的堰城闸年久失修,功能尽失。明初定都北京后,为加强漕运管理,在山东境内设置了宁阳、南旺、夏镇、沽头、济宁、北河、临清等7个都水分司。据《都水分司新廨记》载:“都水,掌凡天下河渠、坝堰之政。宁阳之有分司始自永乐中,既浚会通河,引东郡诸泉,作金口、堽城闸堰,以遏汶、泗、洸、沂灌通运渠,便诸贡之船也。”为恢复京杭大运河航运,时任工部尚书宋礼采纳汶上老人白英的意见,在汶河下游东平州东五十里筑戴村坝,“导汶水直达南旺,乃于洸口筑坝障汶,俾无南流”。明成化年间,运河山东段缺水更为严重。1470年(明成化六年),工部主事张盛奉命治理山东河务,筑堰通渠,以通漕运。在修复金口坝的基础上,“相(元坝)西南八里许”,重明代建堰城坝(闸),引汶入洸济运。明代商辂称赞道:“石堰之筑,漕河允赖公私兼济,视白渠之利不亦尤大矣。”

明朝加强了漕运管理,在山东境内设置了宁阳、南旺、夏镇、沽头、济宁、北河、临清等7个都水分司。成化八年(1472年)任第18任宁阳都水分司主事的徐源,在《都水分司新廨记》载:“都水,掌凡天下河渠、坝堰之政。宁阳之有分司始自永乐中,既浚会通河,引东郡诸泉,作金口、堽城闸堰,以遏汶、泗、洸、沂灌通运渠,便诸贡之船也。”据光绪《宁阳续志》记载,自永乐十六年始至万历二十八年止182年间,先后有66人任宁阳都水分司主事。

清代之后,洸河的引汶济运作用日渐式微。洸河径流之水流入济宁,根据需要或直接流入运河济运,或引入马场湖“水柜”蓄水,以调节运河水量。后来,马场湖越淤积越高,直至洸水再也不能顺利流入。清末,随着津浦铁路干线的全面贯通,大运河漕运告终。洸河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它所呈现出来的华光溢彩,却永远镌刻在历史的星空中。

(本文作者李建民,男,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作品集《家乡的蟋蟀》等。)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