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知识 >

什么朝代以左为尊 古代人以左为尊,写字却是竖着从右往左写,是怕墨渍弄脏袖子吗?

10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17 07:13:36    


在翻阅古籍资料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古人的书写方式与我们现代的书写方式可谓是天差地别,甚至是完全相反。

现代人书写习惯从左开始,向右书写,并且是横向书写的,但古人却是从右向左书写,并且是竖着书写的。

对此网络上有很多解释,有人说是怕弄脏衣服,有人说是古代以右为尊。

那真实情况到底是如何的呢?这两个说法真的正确吗?

泱泱华夏,五千年大国。

从古至今,我国的文化从未间断,而文字作为我国文化的一部分,也一直贯穿着千年历史。

从甲骨文开始,到如今的简体字,汉字经过千年的演变。

既保存着独特的文化底蕴,也拥有着更简明的表达方式,可谓是达到了古今并存。

但汉字的书写方式,却没有做到古今并存这一点,甚至现在的书写方式是完全颠覆了之前的书写方式。

从古籍以及一些名人字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书写文字的方式是从右到左,竖着在纸张和竹简上书写。

而现代是横着书写,并且是从左到右的顺序。

对于我们来说,现在这样的方式写字更为流畅,也符合右手写字时手臂运动的规律,所以难免会对古人这种"逆反"方式产生疑惑。

明明书写和阅读都不方便,为什么古人会沿用了几千年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袖子太长不太方便,害怕会将浓墨碰到衣袖上,影响书写的效果,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现代用的圆珠笔、中性笔都是速干型的。

即使不是,不出几秒字迹也会渗进纸张中,沾在衣袖上的情况几乎不会发生。

但古代使用的是毛笔,在墨水速干上确实会较差,有弄脏衣袖的风险。

但古代人长期书写,大部分人书写时会将袖子卷起来,这样就不会出现沾染墨渍的情况。

即使有,也可以用隔绝墨水和衣袖的臂搁来避免,所以从右到左书写并不是为了避免沾染墨渍。

至于其真实原因,是和古代的书写工具有关。

在大众的认知中,书写工具可能只代表着文房四宝,也就是笔墨纸砚。

但要知道,笔墨纸砚并不是最初就有的,比如古代人书写所用的毛笔,它是战国时期蒙恬在书写军情时为了方便发明出来。

而纸张的发明时间更晚,在此之前,人们都是用刻字的方法代替书写的。

商周时期,人们会在用于祭祀的青铜器上刻录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祷文,表达了对神明的敬意。

为了让祷文更加美观,在刻字之前,古人会在青铜器上画好格子,然后左手拿钎子,右手拿着锤子,开始刻录。

刻录的用力方向是从右向左的,所以自然而然写字的顺序也是从右向左的。

再加上从右向左可以避免先前画好的格子被破坏,所以便有了从右向左写字的习惯,后世人也沿用了这一传统。

到了战国时期,军情紧急之时,蒙恬为了快速传递军情,便学习外族人用兽毛写字,这也是毛笔的原型。

当时因为没有纸张,所以无论是军情帖,还是奏折,或者是书籍,都是在竹简上书写的。

竹简就是由竹片制成的一个册子,首先要将竹片裁、切,然后进行烘,也就是杀青,之后才可以在竹片书写。

由于竹片上是一根竖着的长条,这也就导致古人只能竖着书写文字。

除了左撇子之外,大多数古人在书写后都会将竹片顺手放在右手边,然后书写另一个竹片。

等到整篇写完后,再将竹片打孔,连接在一起,这就是"简牍"。

竹片是从右向左编制成册的,自然,阅读的时候也要从右向左阅读,这进一步加深了从右向左书写的传统。

之后到了宋代,古人虽然摆脱了用竹简写字的复杂工序,但却没有忘掉竖写以及从右向左写的习惯。

再加上汉字大多是上下结构居多,最后一笔多是落在最下面,所以竖写会更方便一些。

这就导致一直到清朝末年,乃至民国时期,甚至在战乱年代,大部分的书籍都是从右向左的竖写。

直到建国初期,我国才改成了从左到右的横写的书写方式,这对于汉字排版来说,无疑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

而这次变革,早在清朝末年就已经开始。

只是经历多年仍无法完全改变多数人的思想和习惯,那古人又是怎么对文字变革的呢?

清朝末期,为学习还在先进的思想文化以及工业建设,许多学子远赴国外,开始了求学之路。

在国外,大多使用的都是从左到右的横写,学子们也觉得更为便利。

回国后,为了将所学知识传达给国内的群众,许多外国学子开始翻译外国的名著,以及各类关于国外科技的书籍,企图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可是在翻译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国内的书写习惯在翻译外文书时非常不便。

因为有些专业名词没有办法用国语代替,所以要保留原本的需要,但使用竖写完全无法准确的写出外文,完整的表达外文的含义。

于是众人便对传统书写方法发出质疑,争论不休之际,严复打响了"第一枪"。

严复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它在翻译《英文汉诂》使用的就是横版书籍,这是我国第一本横版书籍。

之后,"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钱玄同先生发表了四篇关于文字书写方式改革的文章,力挺横版书写,并陈述了其好处和便利性。

这些文章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了这一问题,但问题并没有解决,国家就迎来了战乱,这件事也在战争中被掩埋。

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部和文改会举办了一次文字改革会议。

经过多番考量,国家倡导改变写字方式,从左向右书写。

1956年,所有报纸从竖版书写改为横版书写。

刚开始人们大多不能接受,但在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现在除了书法要求古韵会竖版书写之外,很少有人再用竖版书写了。

自此,竖版书写几乎被完全替代。

但有很多人表示,古代其实更应该从左向右书写,因为古代以左为尊,这简直是毫无关联。

其实书写方式只是人的习惯,以及选择在当下更为便利的方式书写,和古代封建制度,以及阶级制度并没有太大关系,也不用非要联系在一起。

而且古代并非所有朝代都以左为尊,春秋时期,齐景公设置的左相官衔,确实是以左为尊。

但是到了唐朝,武则天将中书令设为右相,侍中为左相,这里中书令权利更大,所以这是以右为尊。


所以,书写方式和以左为尊或者以右为尊并没有关系。

当然,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多元化时代,在不影响他人和规则的情况,我们无论是横写还是竖写都是可以的。

大家觉得这两种书写方法,哪个更便利呢?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