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幸福村:红色热土涵养文明新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15:58:00    

毕节市金沙县后山镇幸福村村民在展示当地传统婚俗(乔启明 摄)

毕节市金沙县后山镇幸福村是一座依山傍水的村落,全村共有964户3399人,是钱壮飞烈士牺牲地及中央红军南渡乌江梯子岩渡口和大塘渡口地界。幸福村原名农田村,土地改革后,老百姓从食不果腹的日子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因此将村名改为幸福村。

漫步在幸福村,街道干净清爽。作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游客来来往往,地上却不见一个烟头。

“过去可不是这样。”该村党支部书记罗登洪回忆,以前村里交通不便、污水横流、基础设施差、邻里纠纷不断,青壮年纷纷外出,成了空心村……

改变始于2005年。在政策的扶持下,幸福村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修路架桥、改造水电网、发展产业,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为提升乡风文明,该村执行“红黑榜”制度,每月评选环境卫生先进户和落后户,红榜表彰、黑榜公示。罗登洪说:“现在吵架的少了,互助的多了。”随着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的素质大幅提升,逐渐形成淳朴的民风,实现了从闭塞贫困村到省级示范村的蝶变。

基础设施完善让群众生活便利,产业发展让百姓日子过得更旺。海拔1200米的幸福村,是茶叶生长的天然福地。然而这里却曾上演着“三输”困局:企业收不到优质茶青,茶园每年每亩的收入仅500元,村集体颗粒无收。“管理敷衍,茶园差点荒了!”村干部、农业专家刘廷辉非常痛心。

转机来自反包倒租模式。企业将茶园返租给村级合作社,合作社再化整为零分包给农户。村民杨宗芬承包了两亩茶山:“今年采明前茶半个月就赚了4000元!”新模式让农户的收入与产量挂钩,一亩茶园年收入从500元飙升至5000元。如今,村民因茶增收,茶业年产值超400万元,村集体经济壮大,企业收到优质茶叶,实现了“三赢”。

生态红利持续释放。村里的千亩高粱成为茅台酒“定制粮仓”,亩产收入翻了3倍;村民李翼打造的“渔歌唱晚”农耕文化园,让石磨、草鞋编织等老手艺重获新生,游客争相体验打卡。

改变不止于此。山地竞速赛事、茶旅观光吸引八方来客,民宿集群、游客服务中心拔地而起。昔日的“空心村”如今成了网红打卡地,通过文明村创建,从“脏乱差”到“绿富美”,幸福村的蝶变印证了“文明”二字的力量。

详情请关注《当代贵州》2025年第27期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胡家林

编辑 龚明豪

二审 周芸吉

三审 梁健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