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病、精神和行为障碍成为职业健康问题新挑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19:21:00    

海报新闻记者 田柳 北京报道

4月28日,海报新闻记者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新版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规定了12大类135种职业病,将于2025年8月1日起施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司副司长李军表示,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一些不良作业方式和工作压力所导致的劳动者的生理、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广大劳动者对扩大职业健康保护范围也提出了新的需求。“监测数据显示,工作相关的肌肉骨骼疾病、精神和行为障碍等职业健康问题已成为当前我们亟需应对的新挑战。”

2024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对职业病目录进行了调整。在这次调整中,新增了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和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两个职业病类别。发布会上,相关专家针对这两类职业病进行了介绍。

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所所长孙新表示,职业性腕管综合征是职业性肌肉骨骼损伤疾患的一种,这类疾病主要是在工作场所中由于长期受力、重复劳动、不良的工作姿势、重体力劳动和振动引起的以肌肉、骨骼、神经系统损伤为代表的一类疾病。职业性腕管综合征通常发生在一些高强度或者高频率手腕部活动的劳动者身上,例如制造业生产流水线上从事重复作业和用力的劳动者,如装配工。

这类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手腕部长时间重复作业或者是用力作业引起的手部正中神经区域出现感觉或运动障碍,引起了手指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出现的麻木和疼痛,部分患者会出现前臂疼痛,严重还会出现大鱼际肌的萎缩,造成拇指不能完成对等的一些功能障碍。

4月3日,《职业性腕管综合征诊断标准》已经正式发布,将配合职业病分类目录正式实施。标准中对如何预防这类疾病作出了明确的要求。用人单位要改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合理组织安排岗位工作任务,特别是减少劳动者手腕部重复作业和用力操作作业时间、负荷和频率,并对从事手腕部重复作业或者用力作业的劳动者及时进行健康检查。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特别是要提高劳动者自身的防护意识。劳动者则要减少手腕部过度用力、降低手腕部重复作业的频率。在工作休息时间,可以适当做一些手腕部的放松,缓解肌肉疲劳,预防这类疾病。

创伤后应激障碍指的是在严重的创伤事件之后,出现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症状。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王刚介绍,一般表现为侵入性症状,灾难性的场景在脑海中反复出现,即“闪回”或者是“噩梦”。还有一类症状表现为“回避”,有意回避和创伤有关的人、地点。警觉性增强也是症状之一,表现为易怒、易激惹、睡眠障碍等。还可能出现与认知和情绪相关的症状,如记忆力障碍、出现情感麻木等。除了精神、心理的症状以外,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一些躯体的症状,如肌肉的酸痛、头疼,还有心悸等。

“如果这些症状持续一个月以上,而且严重影响到了劳动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交能力,就可以考虑诊断这个疾病。”

王刚表示,参与抢险救灾的公安干警、医护人员和消防人员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根据4月3日国家发布的《职业性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标准》的相关要求,用人单位需要在平时做好心理危机干预的预案,并且准备相应的设备,如用于心理测量的设备、用于放松训练的设备,而且要定期给职工开展心理相关的培训或演练。当参与抢险救灾工作之后,也要对参与人员进行心理评估。对于重点关注的人群,可能需要持续关注1到6个月的时间。作为参与救灾的人员,也可以用学到的一些放松训练、正念冥想等方法,来进行压力的自我调整。若无法有效调整,则需要接受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的专业帮助。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