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潮评丨每一个积极的案例,都是法治进步的脚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6 20:12:00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项向荣

图源:央视截屏

近日,央视《法治在线》栏目报道了一起典型案例:山东淄博一家饭店的老板张女士,被醉酒男子刘某殴打后选择还手并因此误伤了他,公安机关认定“互殴”两人分别被处以行政拘留。张女士认为“互殴”事实认定错误,请求撤销。案件历经了法院一审二审,检察院抗诉,法院再审改判,历时近5年。最终法院的改判认为,张女士反击是为了制止违法侵害行为,应不予处罚。

的确,在许多治安事件中,不动手、不伤人都是最理性的选择,但紧急情况下受侵害方往往来不及反应,还击就成了他保护自己的本能手段。正如此次抗诉的检察官所言,办案人员应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去理解张女士,在那种情境下,不能苛求与施害者体型相差巨大的张女士在面对多次猛推、掐压的紧急时刻采取与侵害基本相当的反击方式和强度。法院最终的判决,回答了张女士“被打了还手就错了吗”的多年疑惑,同时引发了无数人的思考。

张女士的遭遇,暴露出部分基层执法部门过分强调“标准化”处理,而忽视了具体案情的复杂性。现实许多案例中,执法人员往往倾向于以“双方都有过错”的简单思维来定性案件,而没有仔细甄别谁是正当防卫、谁是违法侵害。这种处理方式虽然看似公平,但各打五十大板、谁受伤谁有理的“和稀泥”式处理,实则是对正当防卫权利的严重侵蚀,导致“还手必‘互殴’”,成为不少人对正当防卫的刻板印象。作为普通公民,背负了不该有的条框约束,容易增加对抗不法行为的负担,从而不敢勇敢捍卫自己应有的权利。

近几年,刑事领域对正当防卫的认定,通过舆论的持续关注已驱逐混沌,取得了应有的共识,而此次发生的案件经媒体报道,也引发了各方面对治安领域正当防卫条款的关注。一些法律人士认为,从此案可以看出,在治安领域还需进一步“精细化”正当防卫的认定条件,以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性和法律条款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让公民面对非法侵害时能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站出来抗争。令人欣喜的是,审议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中,新增了正当防卫的详细条款。类似张女士历时近5年的艰难维权案例,或许今后不会再出现了。

为了这件“小事”,张女士像秋菊一样认了“死理”,两次败诉,直到再审才“峰回路转”,为此付出的艰辛旁人难以体会,这值吗?值!此案不仅是对她个人的公正裁决,更是对“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精神的有力诠释。因为就是这个小案例,正在推动一个法律条款的改变,不可谓意义不大。

正是类似这样的一件件“小事”,改变着那些“不公正、不正当和不恰当”,推动着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所以,我们应感谢能够坚持维护自己权益的张女士,也要感谢所有为“小事”而认死理敢较真的“秋菊”们,每一个积极的案例都是一次进步的脚印,正是他们对法律精神的坚信,以及为寻求与维护公正做出的努力,开拓了良好的法律环境,让更多的人因此感受到了法律的善意。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