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华龙网讯(陈雨)盛夏时节,走进重庆市酉阳县花田乡何家岩村,稻浪随风起伏,一幅山清水秀、生机盎然的画卷缓缓铺展。 很难想象,这个如今生态与文化共兴的村落,几年前还深陷耕地撂荒、生态受损、文化传承断层的困境。 ![]() 何家岩村水稻风光。受访者供图 如今,依托数字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何家岩村正探索出一条生态、文化与数字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 近日,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数字新农人建设巴渝和美乡村”实践团深入该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近距离观察这座村庄如何借助数字技术破解发展难题,走出一条生态、文化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振兴之路。 ![]() 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一起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在调研中,实践团了解到,何家岩村以梯田稻作闻名,六百余年的农耕文明在此沉淀。但受人口外流等因素影响,曾有大片梯田荒废。近年来,借助政策支持与技术手段,村里推进“旱改水”、生态复垦及绿色种植,探索“稻鸭共作”“太阳能杀虫”等循环农业模式,逐步修复农田生态。 如今,重归耕种的梯田不仅保障了粮食供应,更唤醒了村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让传统农耕技艺重返田野,延续着“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文化记忆。 在村寨中,融合民族风格与现代设计的“为村明德书院”成为乡村文化生活的核心载体。这座由村民与实践团队共建的文化空间,定期举办苗族礼俗、土家茶礼、傩戏等活动,老中青三代各尽其责:老人讲述故事,年轻人传承文化,孩子们学习家风礼仪。 ![]() 非遗工坊内正为苗绣团扇围边的绣娘。受访者供图 村里的苗绣非遗工坊同样焕发活力。工坊打破限制推行“人人可学”机制,累计培训绣娘600余人,300余人掌握完整绣法。通过网络平台销售作品,带动残障人士等灵活就业,让“老手艺”成为致富工具和年轻人回归乡村的新入口。 “在家也能赚钱,还能带孩子。”一位绣娘笑着说。传统手艺变成致富工具,也成为年轻人了解民族文化、回归乡村生活的新入口。 在调研中,团队成员还看到,随着文旅融合深入,更多新业态在村内涌现,临崖咖啡馆、文创摊点、茶文化体验馆、康养小屋等丰富了村民生活方式。通过短视频和社交媒体,苗绣、傩戏、梯田等文化元素以年轻化的方式广泛传播,为文化生态注入新活力。 ![]() 何家岩村临崖咖啡馆。受访者供图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崛起,更是生态、文化、技术与人心的共生共建。实践团成员表示:“我们也积极拍摄制作短视频等,在网信上传播,希望用专业知识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为传统文化走出大山贡献力量。”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媒介素养科普基地主任、“数字新农人建设巴渝和美乡村”实践团指导老师李韧教授介绍,团队目前已累计开展16场活动,走进东升村、南山双龙村、宝坪村等地,记录巴渝和美乡村的生动实践。未来,团队将持续深耕田野,续写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