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梅州兴宁:打造“三链”融合发展的改革样本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11:24:00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在山区欠发达城市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且急需解决:教育资源如何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科技创新如何推动生产力提升、人才发展怎样突破体制机制束缚等一系列难题。

为此,粤东北山区县梅州兴宁市于近日创新出台《兴宁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实施方案》(下称《改革实施方案》),建立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科技、科技驱动教育的融合发展机制,以系统思维破解三大领域协同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兴宁实践提供坚实支撑、注入不竭动能。

破题攻坚

聚焦发展梗阻问题 老牌工业强县谋突围

在辰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的一排排机器前,学生们在企业技师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零件生产、组装。

辰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加班加点赶制产品。 受访者供图

“自从与兴宁技师学院共建医疗器械产业学院后,各生产岗位的人才得到有效补充,更加充足了。”辰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厂长梅文杰告诉笔者,该校医疗器械产业学院毕业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能够迅速适应生产流程,大大地减少了培训成本。

梅文杰向笔者坦言,此前职业院校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存在“错位”,导致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结构性失衡,制约产教协同创新效能。“过去招聘的技工,企业要花半年时间重新培训。有了《改革实施方案》,将很好地帮助企业破解这一难题。”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才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了重要部署,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兴宁技师学院深化产教融合,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受访者供图

兴宁市深知这一部署对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及时成立专项调研组,到兴宁一中、兴宁技师学院、梅州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奥普合金、金雁电工等开展人才工作专题调研,并到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嘉应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地学习交流。

正是在深度走访调研后,兴宁市发现了传统教育产教分离、科技创新生态不完善、人才流动不畅等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编制就像‘金箍’,想去企业发挥专业特长又怕丢‘铁饭碗’。”兴宁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石先生坦言,曾有机会加入本地某高新企业主导技术攻关,但因人才流动壁垒高筑,只能“绑死”在一条道上,最后患得患失,只好放弃。

“这些堵点不破,县域发展难突围,所以,改革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兴宁市委组织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范湘萍表示,作为老牌工业强县,兴宁正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在此背景下,兴宁市积极抢抓融湾入海的重要战略机遇窗口,主动适应人才工作新形势,以“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为契机,探索出台《改革实施方案》。

创新突破

构筑三大改革机制 有效激发创新活力

“不是不想创新,是真怕投入打水漂。”广东鑫飞钢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谢春辉说,搞研发如同“走钢丝”——设备更新动辄百万、技术人才引留困难、市场风险难以预估,这也是兴宁市众多中小企业面临的共性难题。

“要让企业敢创新、能创新。”兴宁市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罗旋介绍,按照《改革实施方案》,工业园区管委会将拿出“真金白银”,设立研发投入奖、科学技术奖、名优高新质量奖、知识产权专项奖等九大奖项,鼓励企业加大科创研发力度,支持知识产权创新创造;同时探索政企联合“揭榜挂帅”“赛马夺锦”制度和科技攻关机制等,帮助企业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能够有效突破山区县科研动力不足、成果不多的困境。

这是《改革实施方案》中关于激励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针对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堵点问题,《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共享流动、激励科技创新的三大改革机制。

科技启航探索未来,激发学生创造力,兴宁市华侨中学探索发展科技社团。 受访者供图

在产教融合的关键问题上,兴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曾瑜介绍,《改革实施方案》将推动兴宁技师学院、梅卫职校围绕兴宁市“2431”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求,优先开设装备制造、医疗器械、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与健康、生态特色食品等相关产业专业。

“《改革实施方案》将推动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提出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支持职业技术院校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与本地医院、企业共建医疗器械产业学院、汽车维修学院等,联合开办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医疗器械等订单班,开设车间课堂,建立‘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模式,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双向奔赴’。”曾瑜说。

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实施方案》有利于打破人才流动的桎梏。

“这几年,时有引进人才进入事业单位后出现‘水土不服’现象,觉得工作与专业不对口,想到企业去发挥专业特长;也有企业反映目前技术人才缺口越来越大,招揽人才存在找不到、招不来、留不住等问题。”兴宁市委组织部人才室负责人曾文龙认为,此次《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正好解决了人才和企业的燃眉之急,真正实现了共赢。

为满足人才和企业的需求,《改革实施方案》建立了人才共享和流动机制,大胆突破传统编制静态管理模式限制。

推行“人才政企双用”,探索利用急需紧缺人才周转池编制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引进人才,允许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急需紧缺人才在试用期满后的4年内,经批准同意可带编进入企业从事科研工作,在企工作期间薪酬待遇等由用人企业单边发放,同时充分赋予人才自主选择权,允许其自愿放弃事业编制留企工作或者返回原事业单位工作,并根据人才选择情况,在资金补助、职称评选等方面实行差异化保障政策,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通过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可以有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真正有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曾文龙说。

一体贯通

推动“三链融合” 形成高质量发展正循环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彼此成就的有机整体。《改革实施方案》以系统思维实施筑牢教育根基、强化科技赋能、夯实人才支撑等关键举措,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贯通发展,实现三点互融互促、同向发力。

“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与时俱进用好新技术,但高昂的专利转让费常常让我们望而却步。”广东群宝电子智造有限公司负责人谢辉坦言,现在急需一种既能降低成本又能获取专利技术的合作模式。

而这一问题可以在《改革实施方案》中得到解决。《改革实施方案》以“先用后转”为核心抓手,构建“低门槛准入、高效益反哺”的转化机制。

企业可采取分期支付、延期支付、收益提成或技术入股等灵活方式获取技术使用权,待产品上市产生效益后再完成产权交易,切实降低企业使用科技成果门槛,加速让科技成果转变为硬核产品进入产品市场、形成产业;同步设立一次性最高2万元的奖励,对成功实现转化的院校和企业给予科研经费与人才培育专项补贴。

“过去企业‘怕花冤枉钱’、院校‘怕被占便宜’,现在通过‘先用后转’打破信任坚冰。”兴宁市科工商务局党组成员罗运东表示,将来会有更多的科技成果装上“产业引擎”。

在技术人才的培养中,兴宁市各类学校教学设备陈旧、教师实践能力不足是其中的痛点。这一困境正随着《改革实施方案》及其配套政策的出台迎来转机。

俄罗斯工程院外国籍院士刘焕彬(右一)在位于齐昌中学的兴宁市科技创新实验中心,观看学生们的智能机器人互动展演。 受访者供图

按照《改革实施方案》,兴宁市将在全市各类学校建立校园科研实践基地,因地制宜建设开放式、专业化科研实验场所,重点建设人工智能、无人机应用、3D打印、机器人工程、生物技术、智慧农业等主题实验室,配置基础科研设备及数字化工具,为学生提供真实科研环境。

同时,兴宁市将配套出台叠加奖补政策吸引“双一流”高校优秀毕业生来兴任教,制订实施“青鸟计划”“雄鹰计划”和“大鹏计划”三大教师培养计划,分类培养一批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全方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不仅注重教育培养好人才,还注重留住人才,这样才能支撑产业长远发展和科技持续创新。”兴宁市教育局副局长曾洪生介绍,《改革实施方案》通过将乡情教育融入德育课堂、建立高校引才联络站、设立“人才留兴奖”等一系列措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留兴、返兴,为产业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以前都不敢想象,来这里求职竟然还能免费入住城区中心地段的酒店,这让我们异乡求职者心里特别踏实!”在兴宁帝豪酒店大堂,夏先生介绍,自己在“梅州人才驿站”微信公众号上提交申请信息大概半个小时后,就收到了审核通过的信息,还有人社部门的工作人员给自己打电话了解情况。

兴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曾瑜介绍,《改革实施方案》不仅为来兴求职创业人员送上“免费住宿”“免费创业”等“免费梅州”政策大礼包,还实施了“教育科技人才安居普惠计划”,为人才提供住房保障、金融服务、人才卡申领等优惠政策和便利服务,还创新人才分级分类评价机制,注重人才潜力价值。这一系列的创新举措,目的就是要构建人才全链条服务保障体系,打造兴宁人才发展“新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实施“数字技术进课堂、进企业”工程,联合电信、联通、移动等公司,推进课堂教学数字化、企业生产智能化,从而打破教育资源壁垒,加速企业科研创新。“只有将科技创新动能持续向教育领域传导,才能形成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科技、科技驱动教育的融合闭环,激活兴宁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能。”曾洪生表示。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范湘萍表示,兴宁市将以改革为契机,推动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苏区人才发展高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完善举措,为广东乃至全国提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实践样本。

■对话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释放“1+1+1>3”系统效能

《兴宁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实施方案》(下称《改革实施方案》)于近日出台,推动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改革实施方案》中有哪些内容,将解决哪些重点问题,为兴宁带来哪些改变?兴宁市委组织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范湘萍就此接受了南方日报采访。

南方日报:请介绍一下实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有哪些重点安排。

范湘萍:《改革实施方案》由四大部分构成,共19条措施。

第一部分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动态专业调整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动态订单式”培养模式、推动建立校园科研实践基地、支持院校毕业生留兴就业创业等5条措施;

第二部分是优化人才生态链网。主要内容包括健全创新创业团队和紧缺领军人才引进机制、支持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分级分类评价机制、推动人才管理改革等4条措施;

第三部分是鼓励科技创新实践。主要内容包括鼓励研发投入科技创新、支持知识产权创新创造、支持校企联合实施科技攻关、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深化融合生态建设等5条措施;

第四部分是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主要内容包括优化协同联动制度、加快建立人才共享和流动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实施“教育科技人才安居普惠计划”、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5条措施。

南方日报:请介绍一下《改革实施方案》有哪些重要创新措施。

范湘萍:一是建立动态式的新型育人模式。以本地产业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专业课程,开设医疗器械、电梯维修等订单班,共建产业学院及实训基地;建立企业全程参与的定制化培养模式,开设车间课堂,打通招生、教学、就业全流程环节;推动建立校园科研实践基地,重点建设人工智能、无人机应用等主题实验室。

二是创新流动高效的人才支撑体系。推行“人才政企双用”机制,盘活“急需紧缺人才周转池编制”资源,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允许急需紧缺人才带编进入重点企业从事科研工作,赋予人才双向选择权,并在资金补助、职称评审等方面实行差异化保障政策。

三是构建“双轮驱动”激励机制。推出“技术改造积分制”,鼓励企业员工、职技校师生围绕生产研发提出微创新方案,将生产一线智慧转化为技术升级动能;同步设立“一体化融合‘兴’光榜”,每年遴选校企合作典型实践案例,以标杆示范效应打通校企资源壁垒,形成可复制的产教融合范式。

四是完善市场化的科研创新机制。设立研发投入奖、名优高新质量奖等9类奖项,奖项金额区间设置为0.5万元至100万元。支持高校院所等单位与科技型企业推行“先用后转”转化模式,并给予校企最高2万元的奖励,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南方日报:请介绍一下《改革实施方案》未来对兴宁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范湘萍:一是增强教育综合竞争力。通过专业设置、师资建设、培养模式创新等举措深化现代教育综合改革,使教育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破解传统教育“学用脱节”难题,为装备制造、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定向输送高技能人才,助力兴宁市从“人口红利”向“技能红利”转型。

二是形成闭环人才生态体系。通过靶向引才、系统育才、多维评才、灵活用才、长效留才,构建“引育评用留”闭环人才生态链。畅通政企人才双向流动通道,提供人才安居、子女教育等优惠政策,打造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实现人才服务从短期输血向长效造血升级。

三是推动区域科技提质升级。通过构建“研发激励—知识产权保护—协同攻关—成果转化—生态融通”的全链条支持体系,系统性、多维度推动科技创新实践,助推企业从“被动创新”转向“主动投入”,全面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结构。

四是释放三链融合聚变效能。以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为关键抓手,释放“1+1+1>3”的系统效能,实现教育对接产业精准育才、科技攻关突破技术瓶颈、人才引育服务创新发展的协同,推动兴宁市产业竞争力与创新能级双提升,为兴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巫小邦 曾文龙

【作者】 张柳青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