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是“五一”假期,但在西山煤电斜沟矿的百米井下,生产作业依然如火如荼,巷道深处的综采工作面集控室亮如白昼。39岁的梁里鹏端坐在操作台前,指尖在键盘上飞速跳跃,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代码与参数。突然,采煤机监控画面弹出红色警报——自动化参数异常导致设备停摆,他从容敲击键盘调用诊断程序,不过片刻,屏幕上的警报解除,采煤机重新发出有节奏的轰鸣。 梁里鹏,这位戴着金丝边眼镜的“书生工匠”,用15年光阴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矿工的传奇。他潜心钻研、追求极致,今年站在了人民大会堂的最高领奖台上,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破译“洋设备”密码的追光者 2013年的冬夜,斜沟矿机电部的灯光刺破寒夜。梁里鹏的身影被摊满桌面的德英文图纸所笼罩,手中的红笔在电路图上不停批注。作为千万吨级矿井,斜沟矿的核心设备几乎都是进口品牌,那些被厂家视为“技术黑箱”的设备,一旦出故障就会让生产链陷入瘫痪。“停产一天,损失就是2000万元!”回忆起那段岁月,梁里鹏的语气中仍带着紧迫感。 从小就对电路着迷的他,大学选择了电气工程专业,毕业后带着满腔热忱投身斜沟矿电气检修班。当矿上成立电气服务中心并将“破解技术封锁”的重任交到他肩上时,这个年轻人没有丝毫退缩。他像一位探秘者,抱着厚重的词典啃起了300多册外文技术手册。白天,他在井下设备旁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用万用表一寸寸丈量线路;夜晚,宿舍的台灯常常亮到凌晨,字典被翻得卷了边,十多本笔记写满了各种公式和心得。 最惊险的一次“交锋”发生在高压变频器故障处理中。当厂家坚称设备无问题时,梁里鹏硬是把机箱拆了个遍,在几百行代码中揪出了急停程序的逻辑漏洞。当他带着修复方案出现在厂家工程师面前时,对方震惊地说:“没想到煤矿工人能看懂我们的底层代码。” 15年间,他累计抢修设备千余次,为矿井挽回损失上亿元。那本凝结着他心血的《煤矿进口采掘机械设备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如今仍摆在每个检修工的工具箱里,成为破解“洋设备”难题的“金钥匙”。 智能矿山的“生态重构者” 2020年,斜沟矿入选全国首批智能化示范矿井名单,梁里鹏的战场从检修车间转向了系统搭建。“智能化不是让工人适应机器,而是让机器理解工人。”他把这句话付诸实践。在18105工作面改造现场,工人们的抱怨让他陷入深思:自动割煤程序像“强迫症”一样反复扫煤,支架移动速度慢得让采煤机“等车”,每天一次的反冲洗程序浪费大量乳化液…… 为了优化程序,他在井下连续蹲守半个月,笔记本上记满了100多个操作卡顿点。为解决割煤“强迫症”,他反复调试代码,让机尾割煤效率提升40%;为加快支架移动速度,他创新性提出“隔架错差拉架”技术,将移架速度从3米/分钟提升至5米/分钟;针对反冲洗程序,他经过流体力学计算,将清洗周期从每天一次延长至每周一次,每年节省乳化液成本超百万元。 在他的带领下,斜沟矿建成29个智能化子系统,其中18106工作面成为山西省首个高级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当采煤机自动识别煤层起伏、支架群随采随动如行云流水时,老矿工们感慨:“这井下智能作业,果然是机器得听人的话。” 技术星河的“点灯人” 在梁里鹏的办公室,一面墙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技术书籍和荣誉证书,但最让他骄傲的,是办公桌上那张与徒弟们的合影。2019年成立的“梁里鹏职工创新工作室”,如今已成为矿区的“人才孵化器”。 工作室成员于辉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跟着师傅处理变频器故障时,紧张得手都在发抖。梁里鹏手把手教他看电路图、测参数,从最基础的元件识别讲起。如今,于辉不仅能独立解决智能化设备故障,还在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银牌。像于辉这样的“逆袭者”,在工作室里还有300多个。他们中,2人成为全国技术能手,2人获“煤炭行业技能大师”称号,团队累计获得2项专利,创造效益5000余万元。 在培训教室,梁里鹏的课总是座无虚席。至今,他已累计培训职工5688人次,矿区的高级电工数量翻了三番。“看到年轻人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走,比自己拿奖还高兴。”他说这话时,眼里闪烁着光芒。
太原日报 记者 张秀丽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