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家社区定期举办图书漂流活动 通讯员 丁苗/供图 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宁波全民阅读热潮再掀高潮。 由宁波市委社工部指导、宁波晚报社区联盟发起的“爱不孤‘读’”共享书架计划也迎来周年成果:过去一年间,近百个社区(村)通过盘活居民闲置书籍,构建起“家门口的阅读圈”。 如今这些浸润书香的小小空间,既是睦邻交往的温暖纽带,更在服务迭代中探索出基层公共阅读的更多可能。 从静态陈设到动态流动 在江北区甬江街道朱家社区,共享书架早已超越“放书”的功能。每月一场的公益集市上,居民们带着自家的闲置书籍参与图书漂流活动,亲子绘本、文学经典等在交换中重获新生。 书籍流动到哪里,交流就发生到哪里。 社区工作人员丁苗告诉记者,社区鼓励居民在书籍空白处留下阅读感悟或心得。也因此,有许多人,尤其是年轻妈妈在借阅育儿书籍时,有时会把自己的育儿心得写下来,下一个读者看到了,也会记上一笔,这样的“传阅”就变得格外有趣。 在海曙区白云街道春悦社区,宏宏也因为这样的“传阅”收获小确幸。 前阵子,宏宏在爷爷的陪伴下到社区共享书架借书。 “当你读到这段话时,我已经把书送到社区啦。妈妈说好书要与好朋友分享,欢迎你来我家玩!”一本书里夹着的卡片吸引他的注意,卡片右下角还画着七彩小屋,标注着楼栋号。原来留言的小朋友与宏宏家是同一幢的,宏宏特别想找到这位小邻居,于是他也在卡片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以及具体门牌号。半个月后,他终于得到回应,书籍的主人叫南南,同龄人。后来,两人成为了好朋友。 ![]() 春悦社区的共享书架 通讯员 王晗供图 书籍以“社交货币”的形式在居民之间流动,还成为跨越山海的情感纽带。 去年,北仑区新碶街道玉兰社区响应宁波晚报社区联盟“爱不孤‘读’”共享书架计划,将居民捐赠的200册图书打包装箱,搭上新碶博爱志愿服务中心爱心物资“顺风车”,发往四川省美姑县洛俄依甘乡小学校。 如今,该校的共享书架已从教室一角“流动”到了宿舍走廊。据悉,很快又将有1000多册图书运往当地,其中包括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捐赠的600多册。这些图书将在学校覆盖更多点位,打造更多的共享书架,营造书香氛围,让孩子们随处有好书读。 从设施供给到服务升级 “爱不孤‘读’”共享书架计划推进的这一年,是书籍的“迁徙”,更是社区阅读服务的升级。 在鄞州区中河街道东裕社区,一年时间“长”出了三个共享书架。 借未来社区建设东风,该社区继在综合服务大厅搭建首个共享书架后,又在微创空间布置了一个。为回应居民实际需求,就在上个月,第三个共享书架以“鄞启书院”的形式对外开放。 据悉,“鄞启书院”位于中河实验小学,原本是一家甜品店。在经营者的支持下,楼上楼下近百平方米的这家店铺经重整装修,成为一个带着咖啡香的阅读空间,也为放学后的孩子们提供了托管场所。 甜品店改造而成的这个阅读空间,恰恰印证着社区治理从设施供给向场景营造的转型。 ![]() 东裕社区的“鄞启书院” 通讯员 舒佳乐/供图 北仑区大碶街道横河工业社区围绕共享书架,演绎社区治理智慧。面对4万名产业工人的文化需求,社区以共享书架为阵地,打造分级阅读矩阵——儿童绘本区、技能培训区等5个特色阅读角,配合“领读人”阅读社的常态化运营,构建起产业工人的精神栖息地。 ![]() 横河工业社区定期举办阅读活动 通讯员 刘洋/供图 共建共享的治理逻辑在海曙区集士港镇井亭社区得到具象化呈现。社区组建起一支银发志愿服务队,定期整理书籍、登记漂流轨迹。 他们在发挥余热的同时,也让共享书架上的每本书“有来处、有去处”。 ![]() 井亭社区组建银发志愿服务队,定期整理书籍 通讯员 方晓斌 汪宸帆 北仑区新碶街道迎宾工业社区的“咖啡换图书”服务机制,则通过“捐5本书换1杯咖啡”的闭环设计,不仅在一年时间内为共享书架充实了2000余册书籍,还将闲置资源转化为文化治理动能。这种以服务换参与的模式,形成了可持续的社区治理创新路径。 ![]() 迎宾工业社区为产业工人搭建的共享书架 王佳烨/供图 专家点评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调研员、宁波市三江红社区治理服务中心理事长、东南智库社区研究院导师 严向红 活动发起伊始,我是带着一点担忧的:在快节奏的今天、在短视频盛行的今天,还有多少人会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阅读一本书? 然而,“爱不孤‘读’”共享书架计划推进一年,覆盖了全市,甚至跨越山海。从简单的阅读到心灵的共鸣,从激活闲置书籍到培育阅读社群,从物理空间改造到服务模式创新,这一年,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不在于书架有多精美、藏书有多庞大,而在于能否让书籍成为触发人际联结、激发社区活力的媒介。 当一本书在不同年龄、地域、职业的读者手中传递,它所承载的不只是文字,更是对“文化共治”的温柔注解。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