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百科 >

三毛的一生经历概括 :时尚的外衣、孤独的灵魂,一转身便是一辈子!

71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16 18:41:03    

三毛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无法定位的一个人物,她算不上伟大,然而短暂的一生却留给人们无尽的怀念和思考。三毛去世后,人们怀念三毛,一次次掀起“三毛热”,她的作品到现在依然畅销。而且据不完全统计,作家创作的有关三毛传记及画册等图书,达100多种,可见三毛影响如此之大,创下了作家为一个名人作传之最。

一提到三毛,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自由、洒脱、敢爱敢恨、有主见……”这样的词语,成为许多人心中想做又没做到的梦想。虽然有时撞得“头破血流”,但是她一次次“拥抱真相”、勇敢去爱,她活成了人们都羡慕的样子。在人们眼中,三毛是特别的“存在”,她的故事超越了她的“作品”,或者说她最好的作品就是她自己

三毛出身

三毛,原名陈懋(mào)平,浙江舟山人,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庆黄角桠。父亲陈嗣庆是成功的律师,母亲缪进兰是小学老师,在家排行第二,有一个姐姐陈田心与两个弟弟陈圣、陈杰。1948年,三毛随父母迁居台湾。“懋”是族谱上属她那一辈分的排行,“平”是取之她出生那年烽火连天,父亲期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而给了这个孩子“和平” 的大使命。

后来三毛开始学写字,她无论如何都学不会如何写那个“懋”字。每次写名字时,都自作主张把中间那个字跳掉,偏叫自己陈平。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三毛本人曾说,起初起此名,是因为喜欢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后拜为干爹);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1948年,三毛随父母迁居台湾,入台北国民小学读书。

受辱休学

1954年,三毛考入台北省立女子中学。小时候的三毛身体瘦弱,性格独立、执拗、不合群,在父母眼中,三毛是个极端敏感和神经质的人。但三毛也有自己的快乐,也曾经是一个开心快乐的小女孩。

初中的三毛偏科,数学成绩最高才拿过50分。但三毛曾是个不服输的孩子。1955年,初二的三毛为了提高数学成绩,刻苦钻研考试技巧。她发现每次考试题目都是来自课本的习题。于是每次临考,三毛将课后的题目和答案熟记于心。于是接连多次考试拿下满分。分数突然非正常地提高,引起了数学老师的怀疑。有一天,数学老师把三毛叫到办公室,现场拿出一张试卷让三毛在十分钟内做完。很显然,三毛完成不了。接下来,让三毛刻骨铭心的羞辱发生了。

多年后,三毛这样回忆了当时的情况:“在全班同学面前,这位数学老师,拿着蘸着饱饱墨汁的毛笔,叫我立正,站在她划的粉笔圈里,笑吟吟恶毒无比地说:‘你爱吃鸭蛋,老师给你两个大鸭蛋。’在我的脸上,她用墨汁在我眼眶四周涂了两个大圆饼,因为墨汁太多了,它们流下来,顺着我紧紧抿注的嘴唇,渗到嘴巴里去。”画完后,老师让三毛转过身给同学看,引起一阵哄笑,此老师再命令三毛在教室外走廊走一圈。

走廊挤满了学生,三毛不敢违抗老师的命令,但12岁的三毛已经有了爱美之心,12岁性格孤僻的三毛自尊心受到了刻骨的羞辱。三毛幼小的心灵被彻底摧毁,本来就性格孤僻的三毛,受辱事件后,三毛性格更加孤僻不合群,极度的逃离感驱使她开始逃学,几个月后,三毛休学。1956,三毛一度复学,后又正式退学。这一退就是7年。

因为那一次老师的羞辱,让她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患上了自闭症。为了让女儿走出孤僻的自我空间,家人为她请了钢琴老师、绘画老师,可这些都无法让三毛产生兴趣。她的生活就像陷入了泥潭,不管如何挣扎,总是“越陷越深”。在一个台风呼啸的夜晚,三毛朝着自己左手腕的动脉狠狠地切了下去。幸好三毛父母及时发现,慌忙把女儿送往医院抢救。三毛苏醒了,睁开眼看见的不是天堂,而是手腕上缠了28针的疤和流着泪求她活下去的容颜憔悴的双亲。这是三毛人生中第一次自杀。

一个孩子从小到大会有很多个老师。老师在一个学生心目中是高高在上而且受人尊敬的。被老师羞辱可能会成为一个孩子成长中的一块伤疤,永远难以修复。即使伤口结疤了、不痛了,却永远留有印记。

1962年,休学7年后,19岁的三毛以陈平名义在现代文学发表第一篇作品《惑》。她的处女作《惑》在期刊上发表后引起轰动,为她赢得了良好的声誉。1964三毛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正式踏上了她的文学之路。

为爱流浪一生

长大后的三毛是为爱而生的,她一生都在为爱流浪,在流浪中追寻爱情,也在追寻爱情中不断流浪。三毛面对爱情的态度可以用“纯爱”来形容。每一次面对爱情时,三毛总是毫无保留的付出全部的心血,为了爱可以做任何事,爱是她的全部。有了爱的滋养,她才能活下去。当没有爱陪伴的时候,她就会像鱼儿离开水一样必将“死去”。

三毛的第一次恋爱(确切的说是单恋)是悲观绝望中的一束光。休学后处于绝望中的三毛,因为一次偶然的契机,对油画产生了兴趣,也因此结识了那个温暖儒雅的男子——顾福生。顾福生细心体贴的教导,让敏感自卑的三毛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三毛对顾福生的敬仰与感激逐渐转化为爱恋。

可顾福生对她只有关爱并无风月。当顾福生将要定居巴黎的消息传来时,三毛的世界一下子失去了光芒,她又在一个人的泥淖中沉寂。第一次情愫就这样被残忍切断了。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

19岁时,三毛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悄然而至。1962年,19岁的三毛在做台湾文化学院哲学系的一名旁听生期间,一个叫舒凡的男生慢慢走入了她的心里。舒凡,本名梁光明,戏剧系二年级的学生,是学院大名鼎鼎的才子。在此后的三四个月里,三毛成了舒凡的尾巴,舒凡出现在哪,她就会出现在哪。

三毛的痴情终于打动了舒凡。但初恋的人通常都是脆弱的,在他们相恋的日子里,三毛常为了两人之间的一些小事而生气。有时是因为舒凡不牵她的手,不拥她的腰,有时是因为舒凡不陪她共用午餐而一个人去睡午觉……这些让舒凡不胜其烦。

在舒凡即将毕业的时候,三毛提出了一个在舒凡看来异常荒谬的要求:结婚。最后,舒凡只有疲倦而冷漠地对三毛说:“我们不要再相互折磨了,我太累了。”就像一个水晶器皿落地的声音,在三毛心里,有什么东西,碎了。

三毛的爱太过沉重,太过深切,她遇到的是一个不够爱她的人,他们注定不能一起相伴到老。用一转身去离开,用一辈子去忘记。

三毛看清一切后,她买了一张前往马德里的机票。到了西班牙,三毛进了马德里大学文哲学院。在这里她遇到了一生最爱--西班牙人荷西。当时荷西只18岁,而三毛已经24岁。三毛在自己的作品中谈到了第一次见荷西的感觉:“我第一次看见他时,触电了一般,心想,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英俊的男孩子?如果有一天可以做为他的妻子,在虚荣心,也该是一种满足了。”

热恋过后,荷西向三毛求婚,他让三毛等他六年,四年大学和两年的兵役,六年后,荷西说他会娶三毛。三毛觉得六年太漫长,选择了离开。这一别,仿佛是时光之手将两颗心分隔开,各自踏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

离开西班牙后三毛去了德国、美国,最后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台湾。回到台湾后三毛跟一个台北某大学40多岁的德国籍教授建立恋爱关系并且接受了对方的求婚。可惜命运捉弄人,结婚前夕,新郎心脏病发猝死在三毛的怀里。

葬礼过后的三毛,异常沉默,呆滞的表情,麻木的眼神,此刻的她就像一个木偶人,没有思想,只是僵硬的走着。沉寂了几天,三毛带了一瓶安眠药去了朋友家里,朋友发现她时,三毛已经躺在地上,身边散落着白色药片,身穿黑纱的三毛再次选择了自杀

病房里的三毛望着白色的天花板,她想逃,逃离身边的人,逃离这个世界,在她心中,死亡的渴望依旧在内心潜藏。可这人间终究还有许多牵绊未了,三毛还不能离开。

有一天,一位西班牙友人的来访,唤起了三毛关于西班牙的记忆。29岁的三毛再次踏上了西班牙之旅。在马德里,三毛与荷西重逢。荷西此时已大学毕业,服完兵役。

1973年,三毛和荷西踏上了西属撒哈拉沙漠的热砂大地,这个广袤无垠的大沙漠在外人看来或许是一片荒凉,但在三毛的眼中,这里却是她眷恋的乐园。沙漠的自由和辽阔成为了她心灵得以释放的天堂,仿佛一场奇妙的魔法,抚平了她童年的自闭和创伤。荷西爱三毛,于是陪三毛定居撒哈拉沙漠(西属撒哈拉的阿尤恩),在撒哈拉一家磷矿厂找到工作。

这次选择,对于曾辍学的三毛来说,是人生中第二次最为冲动的决定。1974年,她和荷西在当地注册结婚。撒哈拉沙漠成为了他们的新家。在撒哈拉沙漠,三毛找到了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她的文字中描绘的沙漠是充满诗意和浪漫的,但实际上这里经常风沙肆虐、严寒袭人,甚至严重缺水。尽管如此,三毛和荷西却对这片土地情有独钟。荷西送给三毛的结婚礼物是他花了一番功夫在沙漠中找到的一副完整的骆驼头骨。陈平非常喜欢这份结婚礼物,后来一直保存着。

撒哈拉沙漠的艰苦生活时常被提及,但她并没有流露出半分的羞愧或抱怨,反而深陷其中,乐在其中,开启了长达7年的沙漠生活。或许,逃离家乡、逃离世俗眼光,是她选择真真自在而活的初衷。这种不拘于物质、追求内心安宁的态度,正是她与传统生活观念背道而驰的生活方式。

两人的生计主要仰仗着荷西作为水下工程师的收入。

那段岁月里,三毛真的一无所有,吃穿都是勉强度日,穷得只剩下爱情。或许三毛追求的永远都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富足。

在撒哈拉沙漠生活了七年,两人没有固定的房屋,没有积蓄,却依然心满意足。这种半流浪的生活状态让三毛倍感幸福。

在1979年,荷西因为意外过世,终结了这段撒哈拉的流浪生活。如果没有这场意外,也许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的故事还将继续。

随着荷西的去世,撒哈拉成了三毛不愿再踏足的伤心之地。1981年回到台湾的三毛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她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三毛将自己和荷西的点滴收集整理,用心将过去的经历记录成册,最终推出了备受瞩目的《撒哈拉的故事》。

这一时期标志着三毛在文坛开始崭露头角,声名逐渐鹊起。《撒哈拉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无数读者,让他们感慨万分,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于旅居生活的向往。三毛的作品不仅在文学圈广为传播,更远销大陆,使她成为了80年代最出名的女作家之一。

尽管名利双收,三毛却并不开心。对于三毛来说,失去爱情就等同于失去了精神寄托,她的生活变得索然无味,纵然身处热闹的文学舞台,她已找不到可以分享这份热闹的人。

三毛一生都没有停止过追寻爱情的脚步,她是为爱而生的。她的最后一段感情是在她47岁的时候,她爱上了已经77岁的王洛宾。

当年,47岁的三毛和77岁的王洛宾相遇。他们之间的相遇在这么短的时间让两个人都感觉到了久违的快乐,三毛被王洛宾的才情所打动,大胆向王洛宾示爱。

七十多岁的王洛宾当然也喜欢比自己小30岁的三毛。但这位音乐家不敢承受外界对他的眼光。可是,这并不能阻挡三毛对爱情的执着。三毛很快买到乌鲁木齐的机票,来到了王洛宾的住处。

两个人的恋情引起外界轰然大波。当三毛主动向王洛宾提出要住在她家里的时候,却被逼无奈到宾馆过夜,后者觉得实在过意不去,前来道歉还带着两个女学生,这样的道歉显然毫无诚意。

两天后,带着伤心和失望的三毛选择回到了台湾,从此一别两宽,在三毛心里多了一份忧思。那种不在乎时间和空间,而只在乎爱情本身的样子让三毛足够在人山人海中与众不同。

三毛的时尚观

三毛从小就是个爱美的女孩,虽然情路坎坷,生活艰难,但她从来没放弃过对美的追求。从留存下来的照片我们不难看出,三毛追求自由也体现在她的着装上。

她的着装往往都有一种自由、随性且很时尚的感觉,她的衣品拿到现在也很时尚,但没几个人能穿出她的感觉。

她的穿衣风格放在现在也是随性洒脱的代名词,值得人们追随。

1991年1月4日,因子宫内膜增生症住院治疗的三毛被发现在台北荣总病房内逝世,死因为以丝袜自缢而亡。年仅四十八岁。

人生感悟:

如果把人生视为一场旅行,那么三毛的人生虽然短暂却很丰盈,她一直在追寻的路上。比起普通人,她的人生真是丰富多彩,去过那么多地方,感受过那么多不同的文化。面对感情,她比很多人都勇敢,已经经历过那么多次情伤了,在遇到新的感情时,她依然像飞蛾扑火一样的执着和热烈,倾尽全力,不怕烧的遍体鳞伤。

但我相信三毛并不后悔,就像她自己说的:“感到想哭时就哭,想笑时就笑,只要一切都是自然的。我不追求深刻,只追求简单。”她真正做到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随心随性的工作和生活,她的精神是自由的,肉体也是自由的,甚至她的死去也是自己想要的归宿。

她随心所欲的生活让很多人向往,很多人想学她却不敢或做不到。也许正因为这样,三毛逝去多年,人们依然对她念念不忘,关注她本人的故事多过关注她的作品,也许她自己才是她这辈子最好的作品吧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