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碳中和周报(第179期)丨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CCER项目方法学公开征集建议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16:49: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 李德尚玉 实习生冀琳 北京报道

碳中和周报关注“双碳”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包括碳中和政策、地方动态、企业实践等。我们将通过精选每周碳中和领域的重大事件,并进行点评的方式,提供一个及时全面的碳中和信息平台。

1、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正式发布,全国碳市场迎来首次扩围。此次扩围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重点排放单位总数达3700家左右,覆盖排放量约80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60%以上,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增加到三类。

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年排放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20%以上。扩围后,这三个行业除管控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外,还将工业过程排放纳入管控,且铝冶炼行业纳入两种非二温室气体管控。在配额分配方面,2024年度钢铁、水泥、铝冶炼企业获得的配额量等于经核查的实际排放量;2025-2026年度基于产品分配配额,配额基准值大致设置在盈缺平衡点附近。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全国碳市场是推动钢铁等行业碳排放管理的重要政策工具,扩围后三个行业企业需精准把控碳管理,借助市场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2、CCER项目方法学公开征集建议

3月27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开征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的函》。此次征集面向具备编制技术条件的项目业主、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鼓励针对减排效果好、社会期待高的行业领域提出建议,部分额外性可免予或简化论证,同时禁止对有强制减排义务的行业领域提建议。建议内容可以是新方法学,也能是对已发布方法学的修订。方法学建议材料需按规定大纲、指南编写,并于2025年4月25日前通过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提交。生态环境部将常态化开展征集和评估遴选工作,结合应对气候变化需求,分批次择优发布方法学。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生态环境部征集新的CCER方法学,有助于扩大减排项目范围,促进低碳项目发展,企业应重点参考征集要求来编制和申请方法学。

3、2023年全国移动源污染物排放总量达1924.6万吨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4年)》,公布2023年全国移动源环境管理情况。数据显示,移动源已成为大气污染排放的重要来源,2023年全国移动源污染物排放总量达1924.6万吨。从污染物类别看,一氧化碳排放量为724.9万吨、二氧化硫为18.7万吨、碳氢化合物为227.7万吨、氮氧化物为926.5万吨、颗粒物为26.8万吨。其中,全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为1389.6万吨,汽车在机动车排放中占比较大,汽油车和柴油车分别在不同污染物排放上占据主导;全国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总量为535.0万吨,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船舶等各类型非道路移动源在氮氧化物排放上均有一定占比。各地围绕“车-油-路-企”开展行动,在机动车污染防治、油品质量检查、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监管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移动源污染治理刻不容缓。生态环境部将加大工作力度,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行动,督促各地提升移动源环境管理水平。

4、DeepSeek跨界“上岗”,赋能生态环境监测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蒋火华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人工智能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情况。政策层面为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提供支撑。2022年2月,生态环境部印发相关方案探索人工智能应用;2023年起全力推进监测技术装备数智化转型;近日又印发《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在实际应用中,人工智能在多个监测领域成果显著。空气和地表水监测通过数智化改造,自动监测运维频次和耗时降低70%以上,手工监测在采样和分析环节实现智能化,节约成本50%以上;生物多样性监测借助新型智能设备,识别准确率达85%以上;声环境监测设备能识别噪声源。此外,生态环境部联合多部门印发意见,推动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新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人工智能赋能生态环境监测成效初显。应加快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完善政策支持,提升监测精准度和效率,为绿色发展筑牢生态监测防线。

5、光伏组件、轻型电动汽车等5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3月28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通知,公开征求《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平板玻璃(征求意见稿)》等5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意见。此次征求意见的5项标准涵盖平板玻璃、通用硅酸盐水泥、光伏组件、轻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等产品。这些产品所属行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碳足迹核算对于准确评估碳排放、推动行业绿色发展意义重大。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生态环境部征求5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意见,推动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为行业减排提供量化依据,有利于行业精准减排,从而加快绿色转型。

1、45个风光项目,贵州公布2025年第一批建设计划

3月27日,贵州省能源局发布《关于下达贵州省2025年第一批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计划的通知》,公布了45个风光项目建设计划,项目总装机达412.5万千瓦。

这些项目分布在遵义市、安顺市、毕节市、铜仁市、黔东南州、黔西南州等地。其中,风电项目众多,如丹寨县兴仁风电场装机10万千瓦、万山区鱼坪风电场装机18万千瓦等;还有部分光伏电站项目,像道真县忠信光伏电站装机15万千瓦、凤冈县多个光伏电站装机均为10万千瓦。涉及的项目单位包括华能、华电、国家电投、中节能等众多能源企业。贵州省能源局要求各市(州)能源主管部门依据相关政策,指导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完成核准备案,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并网。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贵州风光项目建设计划助力当地能源结构优化,促进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

2、首届全球碳信用市场发展论坛在澳门举办

3月27日,首届全球碳信用市场发展论坛在澳门举行。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联合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社会枢纽碳中和与气候变化学域发布了《亚洲自愿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报告数据显示,亚洲已成为全球碳信用供给的核心引擎。截至2024年底,亚洲区域累计签发量占全球56.19%。其中,中国(占亚洲累计签发量48.15%)、印度(占亚洲累计签发量23.23%)主导市场。从动态发展趋势来看,亚洲碳信用增势迅猛,2024年活跃于亚洲的9000多个国际机制登记的减排项目共签发了1.17亿吨碳信用,占全球2024年新增碳信用的38.39%,且带有其他附加效益的高质量碳信用存在显著溢价,这些突出贡献显著推动了全球碳减排进程。此外,还启动绿色数字资产通证化计划,上线首批Article6碳信用标准化合约产品。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全球碳信用市场正从单一抵消工具向气候投融资平台转型,各方借此契机探讨涵盖标准统一、技术创新、市场协同等方面的碳信用市场机制创新,有助于推动全球碳市场一体化。

1、DeepSeek满血赋能,中国酒业ESG评级平台2.0隆重上线

3月27日,在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活动上,全国首个酒类专业垂直ESG评级平台——中国酒业ESG评级平台2.0正式发布。该平台由中国酒业协会牵头指导,联合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发搭建,中创碳投提供技术支持。具有三大亮点:在标准规范上,参照国内外ESG披露评级标准,兼顾国内团标与国际标准;指标专业方面,覆盖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三大方面共155个酒类行业指标,其中环境纬度76个、社会责任纬度54个、公司治理纬度25个;AI模型上,首创DeepseekESG评级,企业登录填报问卷可自评,平台还提供一站式ESG服务,打造酒业ESG生态圈。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作为全国首个酒类专业垂直ESG评级平台,中国酒业ESG评级平台2.0有助于酒业ESG高质量发展,为酒企提供专业指引,促进其提升行业ESG表现,推动酒业绿色转型。

2、首个乳业低碳团标落地,碳监测等难题待解

2025年,在绿色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绿色发展风向标的背景下,乳业绿色低碳转型趋势凸显。《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规模化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654家,主营业务收入4620.9亿元,产量达3054.6万吨,但乳制品生产企业也是农食系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近日,乳制品行业首个低碳评价技术规范标准——《乳制品企业低碳评价技术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在碳排放监测核算方面,不同规模乳企都存在难点,蒙牛区块链系统仅能覆盖20%的碳足迹来源,中小乳企体系建设和执行不完善;在可持续包装方面,成本高、回收率不足30%、行业壁垒多。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乳业首个低碳团标推动行业规范化减碳增效,但低碳转型仍面临诸多难题。期待通过第三方认证和市场激励推动标准实施,促进中国乳业标准与国际体系互认,提升行业绿色竞争力。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