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京郊乡村振兴“她力量”:全国首个碳中和农场九成员工是周边妇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19:38:00    

在北京密云的金叵罗村,这里的农场和温室大棚,不仅仅是种菜的农田。它帮助周边村镇的妇女们,学会了揉面团和烤面包,成为咖啡师与活动策划师,她们在农场里实现了从“农妇”到“职业女性”的蜕变。农场创始人李一方说:“乡村女性需要一份既能顾家又能实现价值的工作,农场让她们找到了平衡。”

当田地与女性共同成长时,便实现了双赢,她们在一点点改变着村庄,也从焕发生机的村庄里不断汲取着养分。在京郊大地,乡村振兴“她力量”的故事正在书写着,她们让玛格丽特与郁金香取代了白菜和萝卜,让平凡的田居有了诗意与温度。

密云金叵罗村,老友季精品民宿,女士们在活动墙前拍照。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一座海归团队创建的农场拥有多支“她力量”

“休闲农业是女性的产业。”李一方是飞鸟与鸣虫农场的创始人,这座全国首个碳中和农场,由海归女性创业团队与金叵罗村农民合作社共同创建,其中90%的员工都是周边村镇的女性村民。从揉面团到烘焙窑烤面包,从咖啡师到活动策划,她们在农场里实现了从“农妇”到“职业女性”的蜕变。

飞鸟与鸣虫创始人李一方。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向往乡村不是逃离,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作为农场的员工之一,95后设计师李跃辞去了位于北京二环内设计院的工作,成为这座农场里的“全能选手”——活动助教、店铺运营、生态浴室设计师、咖啡店店长......哪里需要她,就会有她的身影。“在这里,工作边界被打破,但创造力被彻底释放。”一走进农场,就能注意到她设计的生态科普标识、双层巴士咖啡车。

乡村设计师李跃介绍自己设计的生态厕所指示牌。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发展近六年来,飞鸟与鸣虫农场和金叵罗村深度绑定:收益分红共享、太阳能光伏板覆盖营地、生态水循环系统贯穿始终。三九天为村民免费送咖啡、包饺子庆生,这些细节让村庄与农场的情感纽带愈发紧密。李一方说:“乡村女性需要一份既能顾家又能实现价值的工作,而农场让她们找到了平衡。”

37岁的村民鸽子,曾是“北漂”一员。2019年农场开业,她便返乡成为一名咖啡师,在农场咖啡店卖窑烤面包和各种特调咖啡。她说:“上班骑车就5分钟,又能照顾两个孩子,压力比城里小多了。”像鸽子这样的本地女性还有很多,她们受益于农场的发展,拥有了新的职业身份,成为连接传统乡村与现代生活的桥梁。

乡村咖啡师鸽子。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以女性视角观察乡村,学会诗意栖居

老友季精品民宿主理人梁晴是和李一方一样来到村庄的女创客,她说:“乡村创业不是赚快钱,而是把生活搬进自然。”于是,她在金叵罗村改造了四座百年老宅,打造出“老友季”品牌。在密云水库边的十年间,梁晴从一名白领变身为乡村生活家,带动村庄发展出19个新业态。

老友季精品民宿主理人梁晴。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梁晴说:“女性与土地一样,具有孕育和成长的力量。”在村庄生活的日子里,梁晴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知乡村,春日林间浮动的暗香,冬夜雪地上皎洁的月光,以及村民围观创业的质朴热情,都成为她发展乡村产业的素材。如今,包括她在内的乡村女性创客队伍,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她们引入花园民宿、自然教育、直播基地,让村庄从“农家乐”升级为“生活方式目的地”。

入驻的女性们,不只是关注乡村的产业发展,村庄中“具体的人”,也成为她们观察的对象。退休教师倪进是金叵罗村的“新村民”,她从朝阳迁居到村庄生活,因为拥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她便将自家小院打造成一个“心灵驿站”,有需求的妇女随时能加入接受心灵疗愈。她说:“妈妈的情绪决定家庭的温度,所以乡村女性更需要被看见。”

针对乡村女性普遍存在的焦虑,倪进还设计了茶话会,以一杯茶为媒,引导参与者探索自我。在她看来,乡村创业不仅是经济振兴,更是人文生态的修复。倪进是这么理解乡村的:“未来的乡村,应该是一个既能安放身体,也能治愈心灵的地方。”

金叵罗村新村民倪进。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回归自然,女性引领乡村美学经济

“花园不是景观,而是生活。”金樱谷花园负责人罗谋芳将视角转向对自然的追求。近些年,她入驻金叵罗村,并在这里打造出了北方首个自然花境花园。与传统绿化不同,她的项目强调“可参与的美”:草坪婚礼、花园下午茶、切花种植培训……村民从“种菜能手”转型为“花匠”,合作社的大棚里,玛格丽特与郁金香取代了白菜萝卜。

金樱谷花园负责人罗谋芳。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罗谋芳说:“以前村民觉得种花不能吃,没有用,现在他们会主动要求扩大规模,看到了花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如今,由花园打造出来的美学经济,为村庄增添了一抹亮色,与农场、老友季民宿形成了业态互补,让游客停留的时间从半天延长至两三天。村庄留住了游客,美景留在了脑海里。

以女性独有的敏锐,这群女创客们将环保、美育、心理健康等议题融入乡村产业,打破“千村一面”的同质化困局。金叵罗村的实践证明,当女性成为乡村发展的主体,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收益,更是社区凝聚力与人文温度的提升。

就像梁晴说的那样:“乡村振兴需要‘她力量’,因为女性擅长把宏大愿景变成具体的生活。” 如今,密云水库旁的村庄有飞鸟飞过,有诗集的声音,女创客们的梦想仍在滋养着这片土地,她们勾勒着乡村的模样,勇敢地迈步向前。

新京报记者 陈璐 王子诚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张彦君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